‘人格’二字怎么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13:50:01
‘人格’二字怎么理解?

‘人格’二字怎么理解?
‘人格’二字怎么理解?

‘人格’二字怎么理解?
基本概念 词目:人格
拼音:rén gé:
英语:personality; moral integrity; human dignity
词义: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它不是物质的东西,但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1. [character;personality]∶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2. [human dignity]∶人的道德品质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 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蔡元培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闻一多 《<李白之死>序》:“此诗所述亦凭臆造,无非欲藉以描画诗人的人格罢了.”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
2. 人的道德品质.
梁启超 《新民说》第五节:“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九:“﹝她﹞又没有卖淫,损害了家庭的名誉和自身的人格.”
3. 谓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的权利或资格.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四:“把一般争人格的青年学生,打得落花流水.” 茅盾 《动摇》八:“公家发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 [编辑本段]解释(汉语大词典) 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②在心理学上,即“个性”. ③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卑下|高尚的人格. [编辑本段]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①一般意义上讲的人格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从格物到正心,是人生格局的养成阶段;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人生格局的丰富阶段.整个过程是人格养成、丰富、消亡的自然过程.
②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③人格养成是根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对十六岁、即将成人的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形式.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说的人格包含了许多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与伦理、道德相对)、法律上的指一种资格(与权利义务有关)等等.
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感受到书中作者所刻画的各种人物的心理特征,有的人英勇、有的人懦弱;有的急躁,有的沉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觉察到周围人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这些心理特征其实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人格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编辑本段]什么是人格 在1937年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中,奥尔伯特把人格研究状况介绍给美国.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某些公认的观点.奥尔伯特早期理论的创建主要受到哈福大学毕业后在德国吸收的格式塔心理学和早期形成的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和相互联系,它的致命弱点是不能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它而试图对它进行任何分解.它几乎完全忽视了潜意识心理.奥尔伯特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是那种我一直在渴求的但并不是知道它存在的心理学”(1968,第387页).事实上,奥尔伯特怀疑把科学作为人格信息的来源.他对文学和哲学看到的有关人类的描述感到更为满意.这并不是说,奥尔伯特忽视科学方法提供的信息,显然他不是这样.但是,他并不希望在致力理解人格的研究工作中被圄于科学方法之内.他认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而却是非科学的信息.不对它们加以利用是极为愚蠢和鲁莽的.
1937年,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sona相联系.他还对无视中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最后得出了自己对人格的著名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的那些心里物理系统中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动力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