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品文500字,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8 22:06:05
科技小品文500字,急

科技小品文500字,急
科技小品文
500字,急

科技小品文500字,急
我是电
我是电,我是电,哈哈!我唱着欢快的歌儿来啦!
喂!小朋友,我的本领可不小,人们缺我就会恼!也许你认为我在吹牛吧!我啊,既不是吹牛,也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千真万确的,如果你不信,就听我来讲讲:你们生活在缺我不可的时代.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我,咳!那简直是不堪设想的.城市会瘫痪,工厂得停工,电灯不能亮,电车开不动,广播成哑巴,电视无图像,就连你那宝贝的电动玩具,也动弹不得了呀!……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缺我不可.你说是吧?你们看,在努力实现“四化”的今天,工人使用着机器在做工,农民用抽水机、水泵来排灌,潜水艇能用雷达来操纵,飞机、大炮的神威由电脑遥控……有了我,技术革命显神通;有了我,自动化好威风.你知道高士其爷爷夸我些啥?他夸我是在“永不疲倦地为人民服务”,这可夸得我心里乐开了花.
也许,你觉得奇怪了,我有这么大的能耐,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上帝创造了我,还是从石缝里蹦出了我?不!都不是.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富兰克林的人发现了我,后来又有好多勤奋的人们,利用科学的方法,把“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妈妈”的能量转化给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目前,葛州坝水电站是我国发电能力最强的一座,听说它的发电能力可达270万千瓦,此外,还有三峡、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正在积极筹建……总而言之,聪明的人类可利用很多的办法和途径来创造我,让我来为人类服务.
呵!想起来了,还得向你介绍介绍我们电的两大家族:那就是正电荷家族和负电荷家族.你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所产生的电荷,是正电荷,那么,许许多多正电荷的团体,便是正电荷家族喽.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所带的电荷便是负电荷,许多负电荷组成的团体,当然就是负电荷家族了.还得提醒你,我们有一个特别古怪的脾气:同一家族的内部,彼此勾心斗角、互相排斥,而不同的两个家族之间却能和睦相处,互相吸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同电相斥,异电相吸”.
我通常是脚踩着铜丝前进的,我的行走可快呐!最快时1秒钟就能飞奔30万公里,只有光伯伯的速度才能和我相媲美.
但是,有的时候我也十分苦恼.人们如果不小心碰上了我,轻则会麻木,重则会身亡.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呀,是人们利用我时粗心大意,触上我的.可是不懂我禀性的人总是说:“他是触电死的!”“这个该死的电真害人!”唉!“黑锅”叫我一个人背着,真倒霉!那些粗心的人们又不先检讨检讨自己.喂!事先我可打过招呼:你们在用我时,线路可千万不能接错;我穿的橡胶皮衫也千万别弄破;我那家用器具还多了一根“尾巴套”,那便是地线,使用时通入地下,那安全性就大多啦!如果使用我时万一碰上了我该怎么办呢?第一,切断电源.第二,给碰上我的人进行人工抢救,使他起死回生.
小朋友,话又说回来了,我的功总是大于过的吧!特别是线路出故障时,人们点着蜡烛总是恼火地说:“怎么现在还不来电!”可是当我和人们又重逢时,总会听到千家万户欣喜欲狂的声音:“电来了,电来了……”接着是电灯亮、嗽叭响、电视唱……我心里那美滋滋甜丝丝的劲儿就甭提了,我禁不住又会唱起那支快乐的歌.
[评析]
这是一篇介绍电的基本知识的科学小品文.从表现形式讲属自述式.全文用第一人称,将电人格化,以电自己的口吻讲述电的有关知识.
开头先作自我介绍,口气亲切,使用了叙述性语言,读起来自然,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电的用处,可以说跟我们的生活一刻也不能分开.
接着讲了电是怎样产生的,介绍了各种发电的形式.首先介绍电的创始人富兰克林,然后讲电的发展,用“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妈妈”等拟人手法,介绍了火力、水力、太阳能发电的不同类型,用“爷爷”、“奶奶”、“妈妈”,讲述了电的发展史.
然后又用电的两大家族,介绍正电和负电的知识,先举例区分正负极电的办法,再强调正负极电互相排斥,即“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特点,从而介绍了电的知识,及应注意的事项.这里用了“勾心斗角”、“和睦相处”、“家族内部”、“家族之间”等词语,体现了拟人的写法,也把应该掌握的电的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作了说明.在简略介绍导电的材料及电的速度之后,又强调用电时不能粗心大意,要注意用电常识.最后又照应开头,结束全篇.
全文形式活泼,语言轻松自然,结构严密,层次清楚,是一篇文艺笔调很浓的科学小品文.有关说明文的其它知识,在阅读中也要有所思考,比如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
例2:
鲶鱼救活沙丁鱼
很久以前,在挪威的一个小镇,人们靠捕鱼为生.
小镇紧靠着大海,因产出沙丁鱼而小有名气.在那里,渔船归航抵港时,只要沙丁鱼是活着的,一定会被抢购一空,卖个好价钱.活的沙丁鱼,吃起来味道鲜美极了.
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出海的时间比较长,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等到归来时,沙丁鱼已经死去的死去,烂掉的烂掉.也正因为如此,活着的沙丁鱼才格外惹人垂涎三尺.
人们想尽招儿,尝试着让沙丁鱼存活,但是无人成功.没有什么办法,大伙儿除了失望,只能望“鱼”兴叹.
有一天,一位老渔民照例准备出海打渔.出发前,可爱的小孙子嚷着要他多带回一些沙丁鱼.小家伙一定是好久没吃上沙丁鱼了,牙根直痒痒的.
忙碌了几日,老渔民捕获了不少的鱼,当然少不了孙子点名要下的沙丁鱼.他喜出望外,驾船火速返航.谁知才到半途,沙丁鱼便不再鲜活了,懒洋洋的潜在水中,一动不动.
老渔民一边察看着鱼舱,一边心里暗暗着急.他无计可施,只得按照土办法,挑出那些死去的鱼.他看见一条挺肥美的鲶鱼飘浮在水面,猜想它肯定快要死了,于是捞起来打算扔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鱼儿忽地一跃,挣脱他的手掌,掉进了装着沙丁鱼的鱼舱.
老渔民顺利归航了,回到阔别多日的家.他不敢相信,到达岸口时,原本以为那些沙丁鱼已经死去了,然而它们竟然都是蹦蹦跳跳的.他大感意外,仔细地想了想,不停地琢磨,觉得事出有因.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存活沙丁鱼的秘密.
鲶鱼救了沙丁鱼
有谁会想到,竟然是鲶鱼救活了沙丁鱼呢?
人们费尽心机,想让沙丁鱼存活下来,无不失败.人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鲶鱼做到了.
事情是这样的.
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那条鲶鱼吧,它起先也是躺在自己的舱内的,正在悠然自得,被老渔民误以为快要死去,于是从水中抓了起来,而它挣脱了他的手掌,掉进了沙丁鱼舱.
那个时候,大部分沙丁鱼原本是昏昏欲睡的,没想到竟然有异类分子跑了进来.顿时,鱼群中一片喧哗.鱼儿们纷纷骚乱了,显得一点也不安分.它们睁大眼睛,神经绷得紧紧的,快速在舱内游动,打量着眼前的外来客.
不知过了多久,鲶鱼还是没有离去.沙丁鱼根本不认识它,它们素不相识.于是沙丁鱼像炸开了锅似的,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看它的那副样子,肯定不怀好意,我们可要小心一点.”一条大沙丁鱼禁不住叫出了声.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有一条鱼,它能怎么样.”体型硕大的沙丁鱼嗤之以鼻.
“不管怎样,大家还是小心一点.”又有沙丁鱼发出倡议.
沙丁鱼哪里知道,其实鲶鱼是无辜的,它被迫离开住处,来到这个陌生之地.鲶鱼忐忑不安,惶恐不已,不敢丝毫懈怠,它担心沙丁鱼发起攻击.
一路上,两军对峙,彼此你盯着我,我瞪着你,谁也没有松懈.沙丁鱼想要驱逐眼前的入侵者,解除心头不快.而鲶鱼又苦于无路可退,只得硬着头皮呆在那儿……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老渔民歪打正着,借鲶鱼救活了沙丁鱼.
鲶鱼效应
鲶鱼救活沙丁鱼的故事,简单地说明一个道理,不妨称之为鲶鱼效应.
在长期保持固有关系的群体环境中,加入陌生身份的人,会引起群体人员的瞩目,带来刺激性因素,促进环境氛围的活跃与改变,这就是鲶鱼效应.
作为一种自然规律,鲶鱼效应普遍存在着.对于人而言,同样如此.
譬如,在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人们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汽车.有一天,一个人驾着一辆小汽车,来到了小山村.猜想一下,最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人们是对那个驾车的人充满兴趣,还是左看右瞧着那个人驾着的小汽车呢?勿庸置疑,众人的焦点肯定在小汽车.大家兴致勃勃地打着转转,要么左看一下,要么右瞧一下,都想弄个明白,小汽车到底是什么怪物.
如果同样还是那个人,驾着同样的那辆小汽车,经常来到小山村.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又会是什么呢?毫无疑问,人们会向那个人了解小汽车.诸如问他在哪儿买的,买了多长时间,花了多少钱,感觉如何,怎么驾驶……
鲶鱼效应之所以存在,主要来源于新鲜感、陌生感、安全感及危机感,这是生物共有的心理活动.就像鲶鱼与沙丁鱼那样.当鲶鱼来到沙丁鱼当中,抬眼看看,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同类伙伴,内心油然升起一股陌生感,担心自身安全.换了沙丁鱼发现异己时,它们则认为对方不怀好意,一定是来惹事生非的,心里产生了危机感.鱼儿们有些紧张,加速游动.结果呢,水自然活起来了,鱼跟着就不死了.
多来几条鲶鱼
鲶鱼效应大有推广应用的实际价值,它能增强组织的生命力.
很多公司惯于使用鲶鱼效应,来刺激组织职员,例如日本三泽之家公司就称得上是高手.经过长期观察,三泽之家公司发现,大多数企业由三种类型人员组成.一类是不可能缺少的精英,约占二成;一类是埋头苦干的人物,约占六成;一类是终日无所事事、拖企业后腿的败家子,约占二成.如何减少第三类人,增加第一第二类人呢?公司总裁三泽千代治的办法就是学以致用,大力开展‘鲶鱼效应’,故意经常从外聘用一些头脑聪明、干劲十足的年轻人,组成公司的主力军,甚至包括常务董事一级的重量级人物也位于其列.这样一来,公司上下都有一种危机感,担心会失去手中的饭碗,因而干起活来,格外有精神.三泽千代治曾说:“其实人也是一样.由于人员长期固定,公司缺少新鲜感和竞争力,大多数员工容易产生惰性.外来人员加入公司,可以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与危机环境,企业也就跟着有活力了.”
瞧一瞧,鲶鱼效应的威力竟然如此强大,大到可以激活一个组织.如果是多来几条鲶鱼,岂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