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24:36
600字,

600字,
600字,

600字,
你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写一篇纵看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
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地位、灭亡原因,重王位世袭制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
商朝的兴衰:兴亡时间、人物,重盘庚迁殷作用
武王伐纣:时间、人物、结果
西周的分封制和井田制:目的、内容、关系,重作用和影响
国人暴动:原因、时间、影响
西周灭亡:时间、原因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重齐桓公称霸原因,重战争性质和影响
民族融合: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途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表现,重铁器、牛耕、水利、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考工记》、商业特点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原因、表现,重对经济政治变革(赋税和改革变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背景、事件、影响,重商鞅变法内容、评价
(4)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思想主张,重评价
孔子:思想主张,重和谐社会的作用
百家争鸣:各学派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文学和艺术: 主要史实
天文和物理:主要成就,重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
扁鹊:四诊法
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原因条件、过程、疆域、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目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重作用和评价、重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2)秦末农民战争:原因、经过、意义,重农民战争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刺史制度:内容、作用、演变,重刺史制度对当今完善监督机制,增强执政能力的借鉴作用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含义、影响,重王国问题的解决
察举制:目的、含义、作用、演变
编户齐民: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含义、作用(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对后代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冒顿统一、汉初和亲、武帝反击、匈奴分裂、东汉反击
张骞通西域:时间、人物,重作用、意义
西南夷与百越:重中央集权和边疆开发角度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人员、贸易往来
与日本的关系:人员、贸易往来,重友好交往角度
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大秦
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概念、开通条件、意义)、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意义),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
(6)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重准确记忆领先世界的成就
哲学与宗教:西汉董仲舒新儒学(原因、内容、影响)、东汉王充唯物思想(内容、评价)、东汉道教的兴起(经典)
史学与文学:《史记》、《汉书》、汉赋
雕塑与绘画:兵马俑、马王堆帛画、汉代画像石(砖),重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角度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重农业(原因、表现、影响)、手工业、商业
均田制:背景、内容、作用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新成果
道教与佛教:道教的变化、佛教的迅速传播,重佛教兴盛的原因、评价(积极方面:一定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同时也带来佛教文化的繁荣;消极方面:略)
唯物论思想家:范缜无神论思想内容、意义
文学和艺术:诗歌、民歌、书法、绘画、石窟,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建立(时间、人物)、统一(原因、过程、意义)
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史实、评价(为唐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大搞建设是隋朝徭役沉重和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暴政表现、灭亡原因,重吸取教训角度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建立,贞观之治原因、表现、唐太宗政绩
武则天的统治: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角度
“开元之治”:原因,重唐玄宗前兴后衰的经验教训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三省六部制:内容、特点、作用、影响
科举制:原因、创立、发展、意义、影响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内容、特点、利弊、崩溃原因)、募兵制(目的、内容、特点、利弊)
租庸调制:内容、作用
两税法:原因、内容、特点、意义,重从弊端中吸取教训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原因、特点,重人与自然和谐角度,重农产品商品化
手工业 :重分行业角度前后联系把握
商业和城市:商业繁荣表现(商人、交通、货币、市场)、城市兴旺(4大市表现、特点)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厥:沟通的桥梁、分裂、与唐关系(突厥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回纥:瀚海都督府、怀仁可汗
靺鞨:黑水都督府、渤海郡王
南诏:云南王
吐蕃:统一与建制、文成金城公主入藏、长庆会盟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人员、经贸、文化
和日本的交往:互派使臣、大化改新、贸易往来、突出人物,重唐文化对日本影响
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人员、经贸、文化
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波斯、大食、东罗马
(6)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发达原因、重各科技史实的记忆
文学和艺术:诗歌(繁荣原因、名家名作)、莫高窟、书法、乐舞
5.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史实、意义
中央集权的强化:军、政、财、司措施,重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表现,联系王安石对科举制的改革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统治危机、财政危机、边患危机
王安石变法:三方面措施、成果、失败原因,重评价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建国(时间、人物)、巩固统治的政治、军事、文化措施,重“蕃汉分治”制度评价
宋辽的和战:性质、和战的历史认识
西夏的建立:时间、人物、措施
宋夏的和战:史实、评价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金的建立:时间、人物、重猛安谋克制评价
辽和北宋的灭亡:史实、原因,重教训(执政能力角度)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八字军、岳飞
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1141年、和议内容与评价、金迁都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兴起:1206、铁木真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1279年,重文天祥抗元的认识
(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原因、表现
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中央、地方、边疆,影响
元朝的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
(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具体的科技成就
理学:来源、内容,重实质及消极影响
文学:宋词、话本、元杂剧名篇,重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建立、中央、地方、军队
《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重经济立法对当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启示
八股取士:重科举制的发展史与评价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重历史上北京名称演变
(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1616年、1636年
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1644年
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重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和辩证地、历史地评价.
文字狱:目的、消极影响.
(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和推丁入亩:准确理解概念,重历史上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各自特点、作用
农业:重高产农作物引进的原因、表现、影响
手工业:表现
商业:表现(与唐、宋相比较,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此时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萌芽:重萌芽的条件、表现、地位、发展缓慢的原因
对外贸易:闭关政策(含义、表现、影响、评价)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史实,从历史上理清线索
和西藏地区的关系:史实,重从历史上理线索
改土归流:必要性、过程、意义,重历史上西南地区线索
台湾府的设置:历史上有关台湾的线索
清朝的疆域:重秦、唐、元、明、清疆域四至比较.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条件、目的、史实、作用,重与西方的不同点
华侨与南洋的开发:重华侨的贡献
戚继光抗倭:史实、评价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史实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评价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反击战,重1689年《尼不楚条约》具体内容、性质、意义
(6)明清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成就、特点(对古代科技的总结),重中西科技的差异及成因
进步的思想家: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原因、主张、影响
明清小说:篇目、作者、内容.价值
类书、丛书的编纂:史实
西学东渐:表现,重作用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近代历史的线索多,关系复杂,因此尤其要注意抓住时间、相关的阶级和重大事件,实施合并同类项.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本章涉及的线索是侵略—屈辱、反抗—探索以及近代化,涉及的领域是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注意与世界历史的相关联系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的影响、亚洲革命风暴)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角度比较,得出战争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走私(目的、危害)、禁烟运动(原因、目的、史实、评价)
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6—1842.8
(2)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6点内容、各自危害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新内容、危害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鸦战性质、鸦战对中国政、经、思想(或者表述为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其中社会性质的变化主要是根据政治经济的变化来判断)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原因,重英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原因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危害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文图结合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政治、经济,重与第一次的比较
(4)太平天国运动(站在人民革命、反封建剥削压迫和民族抗争、反侵略反殖民的情感立场上——即从革命任务和正义性上讲,是值得肯定的;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进步立场上,是应该否定的)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拜上帝教目的、特点、1851年、1853年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
北伐和西征:目的、时间、人物、作用
《资政新篇》:目的、内容、评价,重与《天朝田亩制度》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标志、原因、性质、功绩
(5)新思想的萌发:背景、代表、核心、特点,重作用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本章涉及的线索是侵略—屈辱、反抗—探索以及近代化,涉及的领域是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注意与世界历史的相关联系比如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的影响)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背景、旗号、内容,破产及原因,重中国经济、军事、技术、教育、外交近代化角度评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条件(重入侵因素)、企业(注意比较民族工业与洋务工业、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形成背景、性质、影响)、特点,重影响
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特点及影响
(2)甲午中日战争(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欧美、清
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的史实、政策的表现,重甲午战败、抗战胜利的比较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内容,重战争对中、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三国意图、反割台的意义
(3)戊戌变法
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背景(民族矛盾、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重经济分析,掌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康梁文章(重康有为思想特点)、公车上书、强学会、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
百日维新:1898.6—9,重近代化角度评价其内容
戊戌政变:史实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性质、意义(进步、爱国、启蒙)、失败原因
(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重原因(民族矛盾的激化)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898年、1899年、1900年,重口号的评价(“灭洋”是反文明的,运动岂有不败之理.)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以地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记忆史实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条约内容、危害
作为前两章,根据标题,主要是两个问题——社会性质的确立过程、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第三、四章是对前两章的继续和发展——社会性质在继续深化(封建势力仍然把持着政权,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制度层次上升到思想层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深入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步.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本章涉及的线索是侵略—屈辱、反抗—探索以及近代化,涉及的领域是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注意与世界历史的相关联系比如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的影响)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原因条件、成立、意义
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理解内容、评价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4次,重黄花岗起义意义
(2)辛亥革命的爆发
保路运动:背景、性质、作用
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1911年10月10日、人物、结果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严守中立实质、袁世凯手腕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府(1912年1月1日、内容、性质)、约法(内容),重近代政治民主化角度评价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史实,重夺权原因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性质、功绩(对内: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失败(表现、原因)
4.北洋军阀的统治(本章涉及的线索是侵略—屈辱、反抗—探索以及近代化,涉及的领域是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注意与世界历史的相关联系比如一战以前远东的国际关系、中日关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北洋军阀政权:性质.从近代化角度重新认识北洋政府的统治.
“二次革命”:1913年,重失败原因
“二十一条”:实质,1915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帝制失败原因、护国运动结果及其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理清民族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线索,重历次原因和影响
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本章涉及的线索是侵略—屈辱、反抗—探索以及近代化,涉及的领域是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注意与世界历史的相关联系比如一战以后远东的国际关系、中日关系.另外涉及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变问题,必须注意这种转变的趋势是怎么形成的;同时需要注意领导阶级上的特殊性——有两大阶级在合作领导,这个恰恰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1)新文化运动:背景、人物、指导思想、内容,从思想文化现代化角度评价
(2)五四运动:原因、两个阶段、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点(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标志、意义,重一大纲领的局限性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依据、内容、意义
工人运动的高潮:重教训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条件、政治基础、标志、国共纲领的异同、意义
五卅运动:原因、特点、意义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史实、意义
(5)北伐战争
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目的、史实、战果及原因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史实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的干涉: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重结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史实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性质、功绩、失败原因、作用、教训
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揭开序幕(一个会议两次起义)——点燃星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建理论(毛泽东的三篇文章)——形成局面(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经济建设,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建立政权(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工农武装起义:史实、意义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重道路探索角度
土地革命:目的、时间、路线、作用
(2)日本大举侵华
九一八事变:1931年、原因、结果及成因,重国联报告的分析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质
(3)红军的战略转移:原因、经过、意义,重遵义会议上中共的成熟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背景(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毛的报告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各自的背景、概况、意义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影响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实现的过程,重与第一次合作的比较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背景(相持阶段的出现及日本调整侵华战略方针)、1940年3月、性质
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掠夺方式、奴化教育表现及实质
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残暴表现、反抗史实与意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和皖南事变:转向(背景、标志、影响)、事变(时间、经过、结果)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枣宜会战、豫湘贵战役
一党专制和官僚资本的膨胀:国民党统治特征、统制经济政策(背景、评价)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史实
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百团大战(背景、时间、意义)、艰苦斗争(背景、方针、战术、意义)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中共政策措施、七大内容意义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成胜利的因素、胜利意义
8.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主要矛盾、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实质、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的内外因、共产党前往和谈的原因与意义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从和谈成果、意义角度认识
全面内战的爆发:标志、中共对策、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粉碎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反攻(时间、条件、目的、史实、意义)、三大战役(背景、战果、意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会议内容意义、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渡的条件措施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史实、意义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史实、意义,重理清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各时期中共有关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异同,重“三反”对反腐败斗争和“五反”对打击经济领域非法活动的现实意义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严峻的经济形势:原因、表现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各项措施及成果,注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并存的经济成份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表现、意义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总路线(内容、特点、实质)、“一五”计划(内容、实质,注意一化三改造及一化与三改造的区别与联系),重经济现代化角度和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三大改造(时间、方式、特点、成果、不足)、完成(表现、原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内容、意义,重政治民主化角度,理清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
(4)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重视外交政策、成就作为(17国、五项原则、2个会议)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时间、背景、内容、评价,重八大明确将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目标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整风运动(背景、目的、内容、结果、意义)、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含义、表现、原因、影响),重整风和反右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重执政失误角度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危害,重教训
“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重困难原因
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成就、原因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原因(注意:毛、林出发点不同)、1966年、标志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1年(重九一三事件启示)、1976年(重四五运动)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73、1975成就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1971年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原因、影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标志、影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目的、内容、实质、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1978年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1980年刘少奇平反、1981年决议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必要性、前提、根本目的、实质、目标)、农村改革(步骤、方向、意义,重理清新中国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城市改革(内容、作用)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必要性、目的、原则、方式、格局、作用,重近代开放与当代开放的不同
改革开放的成就:具体表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二大到十五大时间、重点内容,四项基本原则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民族政策、三中全会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表现和原因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构想:背景、形成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回归(条件、史实、意义)、交流(条件、表现,重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政策调整的原因、表现、影响
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问题的精析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过程及原因.英、法、俄、美、德、日等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最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特别是美国在华势力急剧扩大;一战后至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上述侵华势力的消长和变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列强各国政治经济实力变化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直接反映.因此,在理解掌握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世界史的有关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
2.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原因.17~18世纪殖民主义者的政策一种是偏重于把殖民地当作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英国、荷兰),另一种是以抢劫掠夺殖民地财富为主(如处在封建社会的西班牙、葡萄牙).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的生命线,其殖民政策也把商品输出作为主要手段,表现如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就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然后大量倾销商品,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对中国的侵略表现为争相向中国提供政治性贷款、抢夺路矿权、竞相在华设厂等,反映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再如列强侵华之始,为打开中国大门,他们联合侵华,企图在政治上瓜分中国.但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列强之间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其关系也发生剧变,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美国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等.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对华政策由政治瓜分演变为“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对华进行殖民统治.二战后,美国侵略中国,独霸中国的野心并没有改变,但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没有直接出兵帮助蒋介石打内战,而是采取“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政策呢?这也需要从美国自身(二战刚结束、美国人民反战)、国际形势(战后美国重心在欧洲、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中国的形势(抗战结束,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显

初一要写论文吗

不会把

我也不会啦!

你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写一篇纵看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地位、灭亡原因,重王位世袭制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 ,商朝的兴衰来写。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

全部展开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