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3:31:53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2)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1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4);莲,花之君子(15)者也.噫(16)!菊之爱(17),陶后鲜有闻(1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9)?牡丹之爱,宜乎(20)众矣!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
1、品思题目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作者周敦颐人品极高,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2、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3、探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学海泛舟
1、句段品析
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2)甚蕃(3).[译文:水中的、陆地上的草本、木本植物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句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晋陶渊明独爱菊(4).[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句以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远离尘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自李唐(5)来,世人盛爱牡丹(6).[译文:自从李氏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句作者的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从肯定转到批判.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予独爱莲之(7)出淤泥(8)而不染(9),濯清涟而不妖(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2),可远观而(13)不可亵玩焉(14).[译文: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香气飘得越远(就)越益觉得清淡,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轻慢地玩弄啊.][句这几句写出了莲的种种可贵之处,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段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15)隐逸(16)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7);莲,花之君子(18)者也(19).[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句不同的花被比喻为不同的人.对三种花的不同评价.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的道德思想.]噫(20)!菊之爱(21),陶后鲜(22)有闻.[译文:唉!喜爱菊花的的(人),(我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句一叹爱菊花的人的少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3)?[译文:(那)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句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4).[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数就很多了.][句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段点明莲的比喻意义,感叹真正的隐逸之士、实在太少,并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
2、斟词酌句
(1)[之]结构助词“的”.
(2)[可爱者]值得喜爱的.
(3)[蕃(fán)]多.
(4)[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5)[李唐〕指唐朝.因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6)[牡丹]落叶灌木,叶子有柄,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长椭圆形,花大,早生,颜色有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树皮可入药,有清热、活血、调经的作用.
(7)[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9)[染]沾染(污秽).
(10)[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而,表转折.
(11)[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2)[亭亭净植]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13)[而]表转折
(14)[亵(xiè)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
(15)[之]结构助词“的”.
(16)[隐逸〕隐士,即隐居之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18)[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19)[品句:“予谓菊……君子者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20)[噫(yi]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2)[鲜]少,如鲜为人知.
(2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4)[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3、高屋建瓴
理解内容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问题研究
写法总结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本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盛爱牡丹”,因为“牡丹.化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入很多,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
(2)本文章法极为严密.
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守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3)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4)本文的立意和语言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鲁迅先生青年时期所作的七律《莲蓬人》就曾写道:“扫却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表明了一种颇可贵的生活态度,是至今传诵的名句.
疑难指津
(1)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关于衬托的写法.
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土;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人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人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写法也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研究:写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用哪一个名词术语来概括是次要的事.
(3)对文中比喻的理解.
把菊花比喻为“隐士”,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把牡丹比喻为“富贵人”,用它的浓艳,表现人的庸俗.把莲花比喻为“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清高.用“出淤泥而不染”,借喻君子不随时俗,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用“濯清涟而不妖”,借喻君子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权贵.用“中通外直”,借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用“不蔓不枝”,借喻君子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用“香远益清”,借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扬.用“亭亭净植”,借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借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重.

(1017_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著名理学家程颐是他的学生,他正式提出了"文以载道"之说。<爱莲说>为其散文代表作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 莲 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预初文言文翻译《爱莲说》(急!)爱 莲 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的之是什么意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之是什么意思?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原文 翻译 英语翻译解释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的古文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的者是什么意思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给个 托物言志的写法 照这是上面的 关于周敦颐的<爱莲说>【原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本人仿写《爱莲说》写一篇文言文,望广大网友帮忙改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北宋周敦颐独爱莲,唐杨贵妃爱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海棠之即使当红一瞥,也要红艳娇世.其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 中“之”的意思 爱莲说中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者用意是什么?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作用是什么?爱 莲 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