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教育主张不同与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相同之处如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8:15:03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主张不同与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相同之处如上.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主张不同与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相同之处如上.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主张不同与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相同之处
如上.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主张不同与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相同之处如上.
一、序 言
  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公认的大教育家,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两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当今仍然值得重视.但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当今社会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意义是不可以被抹杀的.
  二、教育思想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非常丰富,因此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孔子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学到知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意思是连我这个老师也不是刚出生就有学问的人.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这就说明他非常重视阅读书籍的广泛性,并用礼仪来约束言行,这样就不会背离大道了.又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然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是相当丰富的.“那么,究竟这个教育是什么呢?要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好的似乎确实很难.这种教育就是通过体操来锻炼身体,用音乐来陶冶情操.”[4]这里就涉及了音乐和体育的教学内容.从此看来,柏拉图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音乐和体育、几何学和天文学.但是,他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柏拉图教学的内容不仅丰富多样,而且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两人对待教育对象时的主要思想还是一视同仁,平等的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5]而柏拉图说“那么,我们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一定要同样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教育她们军事.”[6]孔子提倡人人都应该学习知识,人人平等,但同时他反对学生耕田种菜,认为这些事是没有出息的,这是很不对的.然而,柏拉图的教育主要是想为国家培养统治者,并且他提倡的是精英式的教育.
  就教育方法而言,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由此可见,他提倡启发式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也可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而柏拉图在教育方式上,不主张强迫学习,提出用做游戏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他认为学习得到知识是一种纯粹的不混有痛苦的快乐,不过这不是多数人而只是少数人才能有的快乐.不过这主要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上.
  三、借鉴与启示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各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也是每个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品质.这就是孔子讲的“性”与“习”的问题,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孔子说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品质.因而,强调一个人要成功要看他自己的努力.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的思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对高等教育,他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被广泛运用.充分鼓励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能力.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以至在现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理性训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柏拉图自始至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思结合,最终归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感悟理性.此外,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两人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指所有人,他轻视女子和女子教育,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奴役妇女的理论工具.同时他又反对学生耕田种菜,歧视农业.而柏拉图过分地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获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对立起来,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还有,由于他主张精英教育,所以就没有充分显现教育的普遍性,未能达到教育的平民化.
  四、结语
  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伟大的教育家,为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地方十分相似,例如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但他们也有许多思想是相互对立的,例如在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的问题上就存在分歧.尽管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对当今的教育仍然适用.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