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的几个基本概念1.平等,自由,民主,共和,人权的区别与联系2.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议会制区别3.民族主义人文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的含义,概念及联系4.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9:05:05
关于高中历史的几个基本概念1.平等,自由,民主,共和,人权的区别与联系2.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议会制区别3.民族主义人文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的含义,概念及联系4.

关于高中历史的几个基本概念1.平等,自由,民主,共和,人权的区别与联系2.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议会制区别3.民族主义人文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的含义,概念及联系4.
关于高中历史的几个基本概念
1.平等,自由,民主,共和,人权的区别与联系
2.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议会制区别
3.民族主义人文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的含义,概念及联系
4.资本主义的原则是什么
请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像第一个这样长篇大论复制资料还没有解决问题

关于高中历史的几个基本概念1.平等,自由,民主,共和,人权的区别与联系2.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议会制区别3.民族主义人文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的含义,概念及联系4.
1.平等包含自由民主人权
自由包含民主,人权
民主指人民的政治权利
人权是人身权力
共和是政府体制
2.联邦是许多小地方政府组成一个大的联邦政府,如美国
邦联则是小国组成一个联盟.没宪法,赋税,军队等等,概括点说就不是一个国家
共和制的国家最高权利掌握在选举出来的最高领导人,也就是总统.
议会制的国家最高权利掌握在议会控制的领导人,一般来说是首相,总理.
3.题目太大.我懒得打了
4.剩余价值

一、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概况
1、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1)古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岛多、天然良港多,土地贫瘠适宜葡萄、橄榄生长,所以希腊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和航海业,从而形成了希腊人崇尚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
(2)希腊山多岛多,把希腊人分割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地方,从而形成了小国寡民状况。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

全部展开

一、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概况
1、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1)古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岛多、天然良港多,土地贫瘠适宜葡萄、橄榄生长,所以希腊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和航海业,从而形成了希腊人崇尚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
(2)希腊山多岛多,把希腊人分割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地方,从而形成了小国寡民状况。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措施: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平民参与国家政权开辟道路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实行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措施: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进一步削弱了氏族制残余。他还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措施: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②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③十将军不仅可以统帅军队,还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10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将军的产生始终不搞抽签而只由选举产生,并可连选连任,但也可以随时被罢免。④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3、雅典民主政治体现的原则: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法律至上、抽签、投票、举手等选举投票手段
4、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
(1)利:A、增强了雅典人民的公民意识以及责任感
B、培养了雅典人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希腊在各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成就
C、保障雅典奴隶制经济、文化的繁荣
D、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原则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弊:A、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族,只是少数人的民族
B、雅典民主过分强调个人,容易导致人民私欲膨胀,使社会道德沦丧
C、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有可能被选进国家权力机关,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而且权力分散,容易导致权力被滥用或误用。
(二)罗马法的产生发展概况
1、罗马法概念: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古罗马帝国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2、罗马法产生发展概况
(1)起源: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习惯法。
局限:法律规范不精确,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发展:A、《十二铜表法》颁布——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原因:平民斗争胜利)
B、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C、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公民法转变为万民法的原因:罗马对外扩张,民族经济问题丛生)
D、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区别消失的原因:罗马皇帝为巩固统治,拉拢各行省上层人士,授予他们罗马公民权)
E、《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建立
(3)成熟: 自然法(法律至上、公平、公正、正义)的出现——标志罗马法的成熟(意义: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产物。它倡导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人的自然权利,从原则和本质上规定了人的尊严与自主。作为一项法律原则,这种抽象司法概念的发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成熟。)
4、对罗马法的评价
(1)积极意义(作用):
A、维系帝国(当时现实意义):①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②维护奴隶制,保护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基础③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B、影响深远:①罗马法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公平、公正、正义等自然法则,提出保护私有财产,倡导如陪审团制度等法治机制,这些规定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受到欧亚许多近代国家的借鉴,例如奠定了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如《拿破仑法典》,影响“不列颠法系”(英美法系)例如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共和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2)消极:罗马法是维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法律,对于奴隶是一种残酷的压榨,但这种缺陷是历史局限的产物。
(3)结论: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必然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政治文明的发展总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必以现在的眼光去衡量罗马法。
5、“法治”比“人治”进步的体现:
(1)法律是相对正义和公平的标准,而“人治”则以统治者的感情和取向作为衡量标准,即使人再明智也难免带有主观好恶和情感偏差。
(2)法律是用公正的成文程序来维持社会秩序,而人治就等于将国家命运寄托于经常变幻的感情上,而非可靠的理智之上。
6、法律在人类社会的价值:法律虽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但它却是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矛盾相对公平的标准,把阶级矛盾和斗争限制在一个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能力提升: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作对比,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保障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在发展成熟,其方向是民主化,其核心是民主代议制,其特征是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1)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2)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革命发生的导火线。
2、革命的特点、任务和经过
(1)特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打着宗教旗帜.
(2)任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过程:①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大抗议书》,提出了掌握国家政权的要求。
②内战: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最后,议会军在克伦威尔指挥下经纳西比等战役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
③成立共和国: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是实际的军事独裁者。
④复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从过程看,这是英国革命中的一大曲折;从当时混乱的政治形势看,也是力量尚小的资产阶级维护革命的策略。正是在当时政治斗争尖锐形势下,政党开始形成,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
⑤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3、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
(1)建立:1689年,议会通过的限制王权、约束国王行为的《权利法案》,这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确立。(到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
A、《权利法案》斗争矛头:国王权力
B、《权利法案》内容:界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利,将王权置于法律之下
C、《权利法案》意义:用法律限制王权、约束国王行为,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责任内阁形成过程:
选民直选下院议员 国王任命下院多数派领袖担任首相 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并递交国王批准,组成的责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注意:内阁制的作用是使立法机关可以控制行政,避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滥用行政权,但也不降低行政权的办事效率,协调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
(3)君主立宪制是英国代议制的特征
A.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权力运作方式
权力机关
地 位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元首
国王
“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形式上任命行政机关

政府首脑
首相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掌有行政和立法权)
形式上对国王,实际对议会负责

行政机关
责任制内阁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形式上对国王,实际上对议会和首相负责

立法机关
议会(上下两院)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不对国王负责

B.主要特点:英国君主立宪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相结合的,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C.影响:
1.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3.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
4.为世界代议制度树立了一种模式。
D、英国选择君主立宪制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是革命胜利后新旧势力既斗争又妥协的结果;
(注意:英国的议会被称为“近代议会之母”,为后来国家建立代议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一定要认真落实“3、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此部分的知识点)
E、工业革命后:英国主要是通过议会改革的形式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无产阶级也开始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得到普选权,例如:宪章运动。
能力提升:将中国明朝建立的内阁与英国内阁制作对比,分析差异的原因
(二)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原因:
(1)北美人民民主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注意:富兰克林、杰斐逊、潘恩)
(2)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2、《独立宣言》的颁布
(1)《独立宣言》斗争矛头: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宣言》内容:明确指出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原则,人民有权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3)《独立宣言》现实意义在于论证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它是最早揭示了天赋人权的纲领性文件,所以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
3、《1787年宪法》颁布和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建立
A、目的:为解决独立战争胜利后邦联制的松散状况、巩固独立战争的成果
B、1787年宪法的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美国总统共和制的权力运作方式
权力机关
地 位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元首
总 统
国家象征、军政最高首脑、国家权力中心

行政独立,否决国会提案、任命大法官

政府首脑
总 统

行政机关
总统及其内阁和其他机构
最高行政机关

立法机关
国会(参、众两院)
最高立法机关
立法独立,弹劾总统、3/2多数通过被否决提案,同意大法官任命,拥有宣战权

司法机关
联邦法院
最高司法机关
司法独立,审查行政立法行为

D、美国政体特点是:美国形成了共和制、联邦制和总统制混合的国家制度
E、美国选择共和制的原因:独立战争彻底摆脱殖民统治,没有传统势力的包袱,但各地利益存在激烈冲突,是各种现实利益冲突妥协的结果。
F.1787年宪法评价(P113一,二段为积极;第三段为消极)
积极a.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消极:a.保障人权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才补充进去宪法的。
b.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
c.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能力提升:
1.美国总统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相同点
理论原则与经济基础
三权分立;私有制

国家性质(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

司法
独立

不同点
政 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军权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
总统任命,议会通过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
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行政与立法相互制约与监督

2、将明清时期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状况与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作对比,分析导致中美状况发生差异的原因。
(三)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
1、法国革命爆发的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法国大革命时期,大资产阶级当权时期颁布《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将启蒙学说中关于政治民主的主张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还通过《1791年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到吉伦特派当权时期又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②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到1814年失败,波旁王朝复辟。
③1848年二月革命时期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④1852年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⑤直到19世纪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2.法国共和制的权力运作方式
权力机关
地位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元首
总统
国家象征、军政最高首脑
国家的权力中心
参议院同意下可解散众议院

行政机关
总统

立法机关
议会(参、众两院)
最高立法机关
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历史意义(P116倒数第二段)
a.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共和体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呈现的特点以及原因
(1)特点:革命呈现曲折性,帝制和共和制经历多次斗争,最后共和制取胜
(2)原因:内因:A、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
B、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
C、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根深蒂固。
D、由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易。
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当时的封建势力异常强大,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与专制权力。
最后,工业革命完成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
(四)德国代议制的确立
1.德意志的统一(时间1871年初,邦国—普鲁士邦,著名人物俾斯麦)
导致统一战争的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局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2.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权力机关
地位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元首
皇 帝
国家象征,掌握军政大权国家权力中心
任命宰相、解散议会

政府脑
宰 相
仅次于皇帝之下
只对皇帝负责并控制联邦议会

行政机关
皇帝、宰相、内阁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关
议会(联邦、帝国)

联邦议会掌握实际大权

评价: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依据:(1)皇帝权力极大,宰相由其任命,不经议会选出,宰相只对其负责(2)作为立法机关的帝国议会虽然有权制定法律,但一定要经国王和联邦议会通过才有效,所以帝国议会不可能制约皇帝和宰相)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
代议制的确立标志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所确立的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通过参加联邦议会,容克贵族能够继续控制德国,使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能力提升:
1. 德意志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项目)
法国总统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1、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国家元首地位)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不同点
政 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总统;国民议会选出
皇帝;世袭

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
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
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德意志联邦议会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总统对议会负责;
法国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帝国宰相(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2、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五)对英、法、美、德资产阶级代议制规律的认识
(1)含义: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由全体公民通过普选方式选择自己的代表组成公共权力机构,代表他们行使权利、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
(2)当今资本主义各国的国情不同,政体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资产阶级实行代议制的目的: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里。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君主或总统滥用行政权力,从而通过立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3)规律:民主化进程从代议制的出现,到“制衡”宪法的诞生,再到拥有选举权范围的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个渐进性和曲折性的历程。
(4)推动法律完善的原因:经济发展、人民斗争、思想的进步
三、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
1、君主立宪制
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主张在政治上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②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2、民主共和制
①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通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于1912年1月1日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着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
⑤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将民主政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但不得不打着中华民国的牌子。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①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后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号下为民主共和国而奋斗,至大革命失败。
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③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
④1946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经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当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协议。
2、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建设历程
(1)建国初期政治制度建立:人大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文革时期,民主法制荡然无存。文革时期,新中国建立的一切,包括政权和民主法制设施,几乎全部被摧毁。表现:人民代表大会陷于停顿、全国掀起了冲砸司法机关的浪潮、违宪现象严重。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①原因:吸收文革教训以及社会建设的需要
②法制建设概况:
A、法制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B、重建完善法制体系:
主体:《1979年新刑法》《1982年宪法》《1986年民法通则》
其他:行政法、义务教育法、劳保法、环保法
特点(法制建设成就):形成了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法制建设趋向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C、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D、2002年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③民主政治发展主要是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
3、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状况。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3)“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恢复,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4)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在农村建立起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人新的阶段,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近年来,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协工作遭到干扰,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5)“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以恢复,爱国统一战线得以发展壮大。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定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重要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3)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1982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许多新的原则规定,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