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的古今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33:25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的古今义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的古今义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的古今义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的古今义
丝竹古意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现在好像没有变化.以下我又给你找了详细资料,有兴趣就看看.
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丝竹乐窥探南京艺术学院江苏�9�9南京摘要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丝竹乐”是中国丝竹乐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相和诸曲”所显现的丝竹乐传统与“清商乐”所显现的丝竹乐传统一脉相承.其主要特点和意义在于完成了由“竽瑟之乐”样式向“笙琶之乐”样式的转换并成为诸多历史文献所称“华夏正声”的典型代表其存在对后来隋唐问“燕乐”中“国伎”、“清商伎”等部乐的丝竹乐队编制及其相关音乐风格构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关键词相和诸曲清商乐丝竹乐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丝竹乐”是中国丝竹乐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先秦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传的“竽瑟之乐”作为中国器乐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丝竹乐器组合样式在延续至汉代之初终因琵琶、阮咸、箜篌、横笛、箫尺八、笙等新型丝竹类乐器出现而被乐府“丝竹更相和”的新型丝竹乐器组合样式取代.至此中国丝竹乐演奏类别重又翻开演进更迭的历史新篇章.一、“相和诸曲与丝竹乐先秦时期常见在士大夫阶层中使用的以竽、瑟为核心乐器的丝竹乐类别“竽瑟之乐”至汉初时已趋于罕见.迄今所知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车大侯妻墓出土的竽明器、瑟、竽律管川叭¨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绘竽瑟三瑟两竽乐俑参见《中国音乐史图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七弦琴、竽、瑟、筑明器等【】已属不可多见的几例“竽瑟之乐”类型乐器组合样式.由于汉代与西域文化的沟通以及魏晋南北朝问社会经历重大变革中原与周边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加剧乐坛新型“汉系”和“胡系”丝竹乐器随之渐增演奏这些新兴丝竹乐器的乐人辈出从而形成中国丝竹乐演奏乐器组合样式更新换代的崭新局面.因此就其丝竹乐演奏的乐器种类组合而言窃以为先秦时期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传的“竽瑟之乐”至西汉前期时已是这一样式之“余绪”和“尾声”并终因后续若干新型丝竹乐器的加入和更替渐趋衰退继而在汉魏“乐府”机构和受乐府音乐深刻影响的贵族、士大夫阶层音乐生活中重又衍生出以筝、琵琶阮咸、笙、横笛等为核心乐器来组合演奏的丝竹新乐.“乐府”机构始建于秦而扩展于汉、魏.作为影响深远的音乐传习场所乐府传习的音乐歌舞类型和样式因与民间音乐的深刻联系而具有突出的“俗乐”特色.这些音乐类型和样式的代表如“相和诸曲”、“清商乐”、“房中乐”、“散乐”、“百戏”等所用音乐素材多采自民间所谓“街陌讴谣”所用丝竹乐器具体品种和核心乐器也与先秦“竽瑟之乐”时代大不相同.其中相和歌、相和大曲和清商乐等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类型作为有丝竹乐器伴奏和演奏的歌曲和歌、舞、乐综合表演乐舞样式与丝竹音乐的联系自然最为紧密因此需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关作者简介伍国栋.男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万方数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年第期形式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廓清.相和歌流行于北方的古词歌谣和民间“街陌讴谣”因用“丝竹”或称为“管弦”的乐器伴奏而得名.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晋书�9�9乐志》所称“相和诸曲”、“相和”即是“凡乐章古辞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鸟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于管弦即相和诸曲是也.”川“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9�9】挖《乐府诗集》所谓“相和诸曲”是指属于“相和曲”系统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以及“相和大曲”所含可单独演奏的“但曲”等样式.今综合《乐府诗集》、《古今乐录》和《元嘉正声技录》佚文、《晋书�9�9乐志》等所及材料并参照迄今所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考古文物、图像材料可知“相和诸曲”伴奏乐队所用丝竹乐器和与之配合的击奏乐器总共包括如下品种“丝”类乐器琵琶、阮咸秦琵琶、筝、琴、瑟、箜篌.“竹”类乐器横笛、排箫、直箫尺八、篪、笙.“节”类乐器拍板、各类小型鼓.较之两汉之前丝竹乐类型“竽瑟之乐”主要以竽、瑟为中心的乐器组合特点而言.汉魏相和诸曲丝竹乐队已显现出是一种乐器种类更为丰富、品种更为多样的新编体制.其中琵琶、阮咸秦琵琶、箜篌、横笛、直箫等“丝”类和“竹”类乐器都是汉代以前未曾见有的新型丝竹乐器品种.前期的竽已不在其内瑟已不居核心位置.由于“相和诸曲”表演的样式和场合不尽相同上述乐器一般不是同时使用.《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古今乐录》说“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按似“节鼓”之误、琴、琵琶、筝七种.”然而另结合已知若干同期乐舞、乐俑文物图像如北朝乐舞石刻图参见《中国音乐史图鉴》显现的一组相和歌乐伎所持丝竹乐器为四种秦琵琶阮咸、筝、笛、笙等材料判断当时“相和诸曲”所用丝竹乐队的乐器品种组合至少已显现出下述一些特点一是按“丝”与“竹”两类乐器对应编制通常的情况是使用其中几件乐器种类和数量可多可少、不拘一格、自由灵活二是其中琵琶、筝、笛、笙等乐器在乐队编制中已居于重要位置而竽、瑟两器已不再是乐队编制核心.这里试将此类丝竹乐器组合样式与“竽瑟之乐”之类丝竹乐队乐器组合样式相对应以乐器组合中居于核心位置的乐器为据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此类丝竹乐队样式姑且称之为“笙琶之乐”——以此来显示其“竽的核心位置已被笙取而代之瑟的核心位置已被琵琶取而代之”的乐器组合特征.至于以上论述中笔者将在“八音”中本属“匏”类的乐器“竽”和“笙”划归为“竹”类乐器而视之为丝竹乐器的代表则主要是基于下述理由从先秦“八音”分类角度来说虽然竽、笙之类乐器被划为“匏”类但在实际乐队编制类型和演奏实践的相关认知中古人则充分理解到这两种乐器的归类部件“匏”只能“蓄气”而不能发声其真正的发音部件是以竹管嵌竹簧早期为簧管的匏笙管.据此乐人在某些时候不再依据先秦“八音”类型来区分乐器时即在某些音乐论述和音乐实践范畴中将笙竽类乐器又统归人竹类乐器.如元代学者马端临在对古代乐器进行分类时就认为“匏”类乐器之“匏”名实不符所以在其所著《文献通考》中即说“八音无‘匏’、‘土’二音笙、竽以木斗攒竹而以匏裹之是无匏音也.”【】’在相和歌各种不同乐器组合演奏的丝竹乐队中新兴“丝”类乐器琵琶作为乐队组合核心乐器之一甚为醒目而这一乐器名称具体所指实包含多种名同形异的乐器而非一种其中直颈直项、音箱圆形和曲颈曲项、音箱梨形的两种不同形制的琵琶对其后中国丝竹乐演奏艺术和丝竹乐队编制的嬗变和发展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故二者的渊源在此要特做简要叙述.琵琶秦汉时出现的丝类“抱弹式”乐器因形制多样其渊源众说纷纭然而若将此期所谓“琵琶”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来考察其渊源当可以廓清而不会混淆.迄今所知晋傅玄《傅子》阙文有关琵琶的描述当是秦汉时琵琶两种形制论的早期诠释“琵琶体圆柄直柱十有二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其后所见《旧唐书�9�9音乐志》关于琵琶两制之说盖出于此.这显然是说秦汉时代琵琶形制多样但总体上则可划为两种形制一是直颈、琴体圆形“体圆柄直”的“直项琵琶”二是曲颈、琴体梨形充上锐下的“曲项琵琶”.关于前者后来又有“秦琵琶”、万方数据两汉魏晋南北朝“丝竹乐”窥探“秦汉子”之称并在“清商伎”乐队中得以较多使用《旧唐书�9�9音乐志》可见这是一种有别于“出于胡中”的汉传琵琶或可称之为“汉式琵琶”.至魏晋之后这种直柄、圆体音箱的汉式琵琶因“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阮咸善于演奏故而又被冠以“阮咸”之名继而又通称为“阮”沿用至今.明清以来的秦琴、月琴、双清之类乐器均属此器变体关于后者则“出于胡中”东汉刘熙《释名�9�9释乐器》所称“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即指此式这是一种有别于上述中原本土乐器“汉式琵琶”的“胡式琵琶”而当今所见、所用已广为普及的琵琶即为此制后裔.尽管自汉代以来琵琶形制其后还有多种、多样变体但大体都可从渊源上将之归类为此两种类型.而这两种类型的琵琶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丝竹乐队使用最多且占据核心位置的乐器.过去我们对汉魏文献所谓“丝竹更相和”的理解多囿于“丝竹乐器伴奏功能”来认识也就是说主要是从伴奏形态和伴奏功能方面去加以解释至于它所包含的纯器乐演奏形态则认识和理解不够.事实上所谓汉魏乐府中“丝竹更相和”的音乐形式所指内容还应当包含部分“丝竹乐器独立演奏”样式即穿插于相合大曲歌舞表演之间的丝竹类乐器独奏、合奏以及不入歌辞的器乐化舞曲就应当属于单纯的丝竹音乐了.而其中的丝竹乐器组合演奏也就是纯器乐合奏性质的“丝竹乐”类型了.汉魏时期对不配合歌唱声乐或“不入辞”歌唱而独立演奏的丝竹乐曲统称为“但曲”但曲主要见于相和大曲套曲结构歌、舞、器表演的序列演习过程之中.《乐府诗集》卷四三引《古今乐录》说“凡诸大曲竞《黄老弹》独出舞无辞.”所谓“独出”、“无辞”当指《黄老弹》一曲属于仅配合舞蹈演奏而无歌唱的器乐曲.而这种不配合歌唱的器乐曲即为“但曲”.张永《元嘉正声技录》曾称大曲有“但曲”七首流传《黄老弹》一曲仅为其中一首“未歌之前有一部弦又在弄后有但曲七曲《广陵散》、《黄老弹飞引》、《大胡笳呜》、《小胡笳呜》、《昆鸟鸡游弦》、《流楚》、《窈窕》并琴、筝、笙、筑之曲”【这里所说“并琴、筝、笙、筑之曲”显然指的就是由琴、筝、笙、筑之类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这些乐曲多穿插在大曲“弄后”演奏.学者丘琼荪在研究大曲的专论《汉大曲管窥》中亦认为“但曲是有声无辞的器乐曲也合舞但舞而不歌.这《黄老弹》当是用在‘乱’曲中的一个牌子曲.”聊’另据《文选》李善注引《宋书》佚文和《乐府诗集》引张永《技录》佚文可知汉魏“相和曲”原有“六引”之曲此“六引”名目如下《箜篌引》《官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由于“六引”均属“无歌”作品属于仅为“有弦笛”的但曲因此亦属于纯器乐曲性质的丝竹音乐演奏.后来六引“存声不足”时阙《宫引》《角引》两曲.所传《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四曲即又统称相和“四引”【】’二、“清商乐所含丝竹乐器演奏相和歌、相和大曲“丝竹更相和”传统的继续嬗变至南北朝魏孝文帝年后与南方其他民间音乐内容和形式融合即发展成为所谓华夏正声“清商乐”中的丝竹乐演奏传统.“清商乐”即称“清乐”此为南北朝时所有“相和诸曲”遗声及其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之总称.其来源《乐府诗集》在题解“相和诸曲”、“相和五调”时说“魏晋之世相承用之.永嘉之乱五都沦覆中朝旧音散失江左.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在焉所谓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也.”“咒’同书另在题解“清商乐”时又说“清商乐一日‘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作.自晋朝播迁其音分散苻坚灭凉得之传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自时已后南朝文物号为最盛民谣国俗亦世有新声.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眷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昊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至于殿庭飨宴则兼奏之.”【】可见所谓“清商乐”或“清乐”其内容和形式主要包含汉魏以来江左所传中原旧有音乐“相和诸曲”遗声以及所谓“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江南地区的“吴歌”、荆楚地区的“西声”等音乐类型.同时这些音乐类型亦为宫廷“宴享”所用.因此就其功能而言也可以说这些音乐类型就是隋唐“燕乐”之先声.所谓“吴歌”因流传江苏南部一带“吴地”而得其名而所称“西曲”则因流行于吴歌流传地域以西荆万方数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年第期楚地区且音乐风格与吴歌相异而得这一专称.《乐府诗集》辑《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四吴歌和西曲曲目形式包括歌曲和舞曲其歌曲最初与“相和诸曲”一样也都是无乐器配合的“徒歌”其后才加入丝竹乐器与之“相和”.所用乐器常见的有琵琶、筝、箜篌、篪、笙等五种其中的笙和筝是在传统乐队编制上新增的丝竹乐器.《乐府诗集》引《晋书�9�9乐志》和《古今乐录》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成都建业昊声哥曲起于此也.《古今乐录》日‘吴声歌旧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吴歌和西曲不少曲目亦如大瞳中的“但曲”一样亦可以不人辞而专作舞曲以器乐曲形式演奏其中不少曲目属于纯器乐曲性质的丝竹音乐.所以《古今乐录》在指出西曲有《石城乐》、《乌夜啼》等曲外又单列出曲称其为“并舞曲”可以作为器乐曲单独演奏.此五曲名目如下《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襄阳乐》《寿阳乐》在清商乐所含“相和诸曲”遗声中“主于”丝竹之器的相和“四引”犹存.至南朝宋时“四引”除《箜篌引》一曲兼可人辞外余《商引》、《徵引》、《羽引》三曲仍为有声无辞的丝竹之音.清商乐所含音乐类型无论是“中原旧曲”相和诸曲还是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所用丝竹乐器品种大多趋同而小有差异.江南地区吴歌所用丝竹乐器魏晋以前本以琵琶、箜篌、篪为常见但人“清商乐”之后受相和诸曲丝竹乐队编制影响亦加人笙、筝等乐器.因此清商乐所用丝竹乐队总体上说仍是汉魏相和诸曲“笙琶之乐”丝竹乐队编制样式的延续仍以笙、琵琶以及笛、筝等丝竹乐器为核心.三、房中乐所涉丝竹乐器所谓“房中乐”即后宫内室所用燕享宾客和休闲之乐.兴于周代宫廷表演时所用乐队除殿前重大燕礼场合采用“乐悬”外其余都采用“不用钟磬之节”的丝竹乐类型《仪祀�9�9燕礼》注.房中乐的音乐主要来源于民间俗乐所以《诗�9�9周南》前注说“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为房中之乐.”笔者拙文《先秦丝竹乐辨综》中所述战国“曾侯乙墓”东室出土与中室钟磐乐队严相区别的一组丝竹乐器即属此类后宫内室“房中之乐”乐队实器显现的典型范例.汉魏之时宫廷内室的燕享、休闲歌乐仍继承周代王室“房中乐”传统被称为是“周房中曲之遗声”但其音乐格调则已凸现出荆楚之地民间音乐风格.据《前汉书�9�9礼乐志》记载汉高祖喜好“楚声”故其房中乐皆为楚声音调.至孝文帝二年乐府对房中乐进行调整“令夏侯宽备其箫管”并将之更名为“安世乐”.汉魏宫内房中乐所用之乐以“相和三调”、“相和五调”为主因此以“相和三调”、“相和五调”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房中乐”所用乐器亦为典型的丝竹乐队样式.不过这种乐队的核心乐器如前所论已非竽、瑟而已由笙、琵琶以及笛、筝等丝竹乐器代替.与此类乐器组合样式相符合的所见同期伎乐文物图像可以北魏洛阳石棺床栏板伎乐石刻图为参照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图中由一组女乐组成的丝竹类型乐队所用乐器即为汉琵琶阮成、笙、箫、筝等.“相和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相和五调”即相和“三调”另加“楚调”、“侧调”.各调皆属汉世“房中乐”之列.《乐府诗集》引《唐书�9�9乐志》说“平调、清调、瑟调皆周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五调’.”汉魏时的“相和三词”至南北朝时又成为“清商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称“清商三调”.据《乐府诗集》解题“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引《古今乐录》所述《大明三年宴乐技录》汉“房中乐”相关曲目及乐器可知平、清、瑟三调及楚、侧二调所用丝竹乐器大同小异其具体名目可分列如下平调《长歌行》等七曲——笙、笛、筑、节、琴、筝、琵琶.清调《苦寒行》等六曲——笙、笛、篪、节、琴、瑟、筝、琵琶.瑟调《善哉行》等三十八曲——笙、笛、节、琴、瑟、筝、琵琶.楚调《白头吟》等五曲——笙、笛、节、琴、筝、琵琶、瑟.侧调仅《伤歌行》一曲《乐府诗集》未列乐器.万方数据两汉魏晋南北朝“丝竹乐”窥探但据该书所说“侧调者生于楚词”当因所用乐器与楚调相同而未列故这里参照楚调所用乐器而列之——笙、笛、节、琴、筝、琵琶、瑟.在相和诸曲丝竹乐队编制中琴主要用于其中的“琴歌”和琴曲的演奏其它乐器除“节”之外笙、笛、筝、琵琶等未见或缺故本文仍然将其判断为是此期典型丝竹乐队所用核心乐器.现将已知例“相和诸曲”所用丝竹乐器和“清商乐”所用丝竹乐器列表如下乐名曲目所用乐器文献出处文献“连接”江南、鸟生、笙、笛、节、琴、古今乐录宋书�9�9乐志“丝竹相和歌更相和.执节者歌”陌上桑等琵琶、筝相和“四引”箜篌、商引等笙、笛、节、琴、兀最止声技录琵琶、筝相和但曲七曲《广陵散、≮黄老弹飞笙、笛、节、琴、元嘉正声技录“弄后有但益七曲”引等琵琶、筝、筑清商乐《子夜歌、石城乐、古今乐录乐府诗集“殿庭飨宴吴歌、西曲乌夜啼》等篪、箜篌、琵琶、笙、筝则兼奏之”‘厝书�9�9乐志≯”周房房中乐琴、瑟、筝、琵琶三调”平、清、瑟三调及楚、笙、笛、篪、节、筑、大明三年宴乐技录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侧二调各曲结语综上所述汉魏时期“相和诸曲”所显现的丝竹乐传统与南北朝时期“清商乐”所显现的丝竹乐传统一脉相承.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下述几点一、就其乐队本体乐器组合样式而言已由先秦时期以竽、瑟等丝竹乐器为核心的“竽瑟之乐”样式过渡更替为以笙、笛、琵琶、筝等丝竹乐器为核心的“笙琶之乐”样式.二、就其乐器演习所依附的礼俗类型而言则区别于宫廷祭典雅乐而与燕享之乐、后宫房中乐有着“乐种”类型方面的深刻联系和渊源关系即是“燕享之乐”、“休闲之乐”所用最基本的一种类型化乐队组合样式也是“燕享之乐”、“休闲之乐”内容形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三、就其乐队音乐演奏本体风格和性质而言尽管已有箜篌、曲项琵琶、横笛等“胡乐”系乐器加入但“其器为我所用”所产生影响主要限于乐队编制和演奏技法层面.因此所奏音乐作品和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音乐风格主要还是所谓“中原旧曲”的继承发展和“江左南音”的兼蓄包容音乐格调清悠、雅致具备“清商乐”吴声作品《大子夜歌》所述“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之艺术特色并由此被诸多历史文献判定为“华夏正声”的典型代表.可以说两汉魏晋南北朝丝竹乐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对后来隋唐“燕乐”中“国伎”、“清商伎”两大部乐的丝竹乐队及其相关音乐风格构成以及宋元明清的丝竹乐扩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尹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乐器【】乐器科技简讯】【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等校点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唐】房玄龄等晋书�9�9乐志下卷【】北京中华书局.】【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南朝�9�9梁】沈约苏晋仁等校注宋书乐志校注【】济南齐鲁书社】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等校点乐府诗集卷四十一引古今乐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丘琼荪汉大曲管窥】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等校点乐府诗集卷四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等校点乐府诗集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伍国栋先秦丝竹乐辨综【】音乐与表演【】【汉】班固【唐】颜师古注前汉书�9�9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等校点乐府诗集卷三十、卷三十三、卷三十六、卷四十一题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李宝杰万方数据

丝竹: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只琴箫瑟笛管弦乐器等,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