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2.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法进行论证的.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6:22:15
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2.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法进行论证的.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

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2.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法进行论证的.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
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2.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法进行论证的.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2.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法进行论证的.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二 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三 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2.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法进行论证的.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 关于桃花源记一文问题本文纯属虚构,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关于《伤仲永》一文的问题.《伤仲永》运用了什么写法?还有其他与之相关的写法吗?请你运用本文所学的写法写一小段文字.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道理本文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是如何来阐述的?大家认真回答啊…… 拳皇里的大蛇一共有5代,有哪五代?哪几个版本里有这五代?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警句格言是什么 新五代史唐臣传第十六关于萧希甫(唐臣传十六的译文 英语翻译摘 要:童子科是针对少年儿童设立的一种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子科目,在汉代就以呈现萌芽状态,到唐五代时至臻完善.本文就唐五代时期童子科应试的主要内容、年龄要求、应 英语翻译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 地球的五代是什么 关于《信客》一文的问题,1.本文围绕第二位信客写了哪些内容?2.信客的职责包括什么?3.信客对自己的职业是怎么评价的?4.这个职业凶险在哪儿?5.做信客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 关于鲁迅《风筝》的问题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关于我的空中楼阁的问题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2.本文与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各有什么特点?麻烦了帮帮忙~~ 关于初二课文《芦花荡》的问题1.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文没有战争的血雨腥风,是否是美化战争? 关于《万物可以为师》的一些问题!1.作者叙说两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2.你从本文得到哪些启示?(写2点) 关于 老王 这篇课文的问题!概括本文,写了老王哪几件事?概括老王性格特点 看完本文,老王是怎么样的人(3--5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