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如何看待辛弃疾与陈亮的友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5:23:18
世人如何看待辛弃疾与陈亮的友谊

世人如何看待辛弃疾与陈亮的友谊
世人如何看待辛弃疾与陈亮的友谊

世人如何看待辛弃疾与陈亮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只能存在于男人之间,比如古龙武侠小说里李寻欢和阿飞,比如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和陈亮,他们的鹅湖相会,两个心胸朗阔又胸怀大志的男人为我们演绎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友谊篇章.我是在《休闲读品•天下》杂志里的一篇文章《男儿有梦心如铁》里读到的,很感动,特推荐给大家阅读.
公元1188年(淳熙十六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沿浙赣道直赴信州,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会见了辛弃疾.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十分兴奋,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大事,十分痛快.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陈亮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凌晨即起,舞剑练武.这时的辛弃疾,年龄已近50岁,二十年的仕宦飘泊、6年的乡间退隐,加上岁月的无情侵蚀,已使他筋力衰退,兴味懒散,他开始生病,肚子也挺起来,有了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嗜睡、口渴,头发也谢顶了,甚至还掉了几颗牙齿.身体的老病与精神的抑郁使他已经荒疏了武艺的习练,他饮食起居无度,因过量饮酒加重了病情,发誓罢酒又罢不了,早晨也难得起早,晏睡似乎成了习惯.陈亮的到来让病中的辛弃疾重新燃烧起生命的力量.陈亮当时也已45岁了,仅比辛弃疾年轻三岁,而且三次考科举不中,此时还是乡间一介布衣,却保着一位职业军人时刻在岗的军事素养,他的昂扬斗志和火热激情,使辛弃疾又回到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状态,病也不知不觉地好了起来.两人在瓢泉、鹅湖游谈数日之后,便南下到靠近福建的紫溪去等朱熹,这里离朱熹所住的崇安不远,朱熹只要走100里路,出分水关便北上便可相见.但朱熹最终爽约没来,他后来致信陈亮,解释自己爽约不到的原因是:自己不愿参与政事,只想在山里过着读书隐居的日子.其实真正的原因完全不是他嘴上说的“淡泊自处”的动机,而是另外一种功利盘算.当时,朝中周必大要当宰相,王蔺要任枢密使.这两个人都是辛弃疾的政治对头,就是王蔺出手将辛弃疾弹赅落职的,但这两个人与朱熹的关系却很好,外界称他们同为“道学”一党.朱熹是担心自己再与辛弃疾搅在一起,引起周、王的误会,影响自己出山当官的前途,所以,借故不来.若他真是甘于在山中过着“吃菜根、读闲书”的淡泊生活,何必又在不久后,获得漳州知州的官职后便马上出山就职呢?
其实没了朱熹,辛、陈两人聊得更痛快,他们两位都是军事地理大家,做的都是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真学问,没有朱熹的那些“王霸义利”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题.他们两个人有很强的互补性:辛弃疾久历行伍,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亲自两次潜入到金人的首都燕京(今北京)侦察形势,他所积累的丰富的战场经验和实际考察所获得的地理地形知识是陈亮望尘莫及的,迄今为止,这位立志北伐的乡间布衣所到过的最北的地方只是建业(今南京),所以,在这方面,他要向辛弃疾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以军事地理方面的观点为例,陈亮曾主张由东、西两线同时出兵北伐,而辛弃疾却主张只把山东一个方向作为第一步实际攻击方向,待宋兵控制山东、打乱敌人的防御系统后,再由其它方向相机进兵.这一思路无疑更符合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击一个方向的军事科学原则.再比如,陈亮主张把迁都建业作为北伐的第一个重要的军事举措;而辛弃疾则认为,迁都建业,只具有象征意义,并不具有真正的军事地理价值.如果朝廷真有心北伐,首都放在哪里倒无所谓,犯不上为这等事儿太费心思.这些方面的见解,应该说要比陈亮高明些的,所以,陈亮说他们的“话头多合”.而陈亮身上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热情也是辛弃疾所久违了的美好感情,激发得他仿佛又回到了“族旗拥万夫”的青春岁月.两人热烈交流了十天,第十一天,陈亮飘然东归.陈亮走后的第二天,辛弃疾难过得受不了了,驾车抄近路想把陈亮追回来.陈亮回去走的是从紫溪经永平、江村到茶亭的官道,辛弃疾久居铅山,熟悉地形,他以为抄一条乡间小道,比官道近三分之一的路程,可以追上陈亮.不想,这一天又降大雪,辛弃疾追至芦溪河渡口的鸬鹚林,天色已晚,雪深泥滑,车马无法前行,他只能就近在方村独饮(今铅山县青溪镇方村,与青溪镇隔芦席河相望),饮后又往回走,赶到泉湖村时,又过不了铅山河,只好投宿在泉湖村吴氏回望楼,夜晚闻有邻人吹笛,悲不堪闻,在长笛悲歌的大雪夜晚,辛弃疾写下了这阙《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