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清代训诂的原因表现与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22:18:57
试述清代训诂的原因表现与特点

试述清代训诂的原因表现与特点
试述清代训诂的原因表现与特点

试述清代训诂的原因表现与特点
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以 朴学,是清朝乾隆、 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这种学术 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 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称之 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 为“朴学”.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诂考 朴学” 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考据 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 学”之称. 之称. 一、朴学的兴起和演变(一)朴学的兴起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 基础之上. 基础之上.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 朴学的兴起, 的思想钳制有关. 的思想钳制有关. (二)朴学的演变 1,清代朴学荫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 清代朴学荫发于清初, 学的先驱. 学的先驱. 2,朴学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阎若璩和胡渭.阎若 朴学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阎若璩和胡渭. 古文尚书疏证》 胡渭《易图明辨》 璩《古文尚书疏证》,胡渭《易图明辨》. 3,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 吴派” 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 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 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 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 是乾嘉之际吴、 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扬州学 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 派对“皖派” 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主张会 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 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其代 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 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二、朴学的基本内容(一)吴派的朴学研究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 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 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由 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 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 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 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概括 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易》学研究 《易》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吴 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 学的研究, 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易》学的研究,著 周易述》 易汉学》 易例》 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 2,《尚书》学研究 尚书》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 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 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 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后,再度考订东晋 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 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而以郑玄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 真古文. 真古文. 3,考史研究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 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 十七史商榷》 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 和《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两部书都位列清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一部为赵翼《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一部为赵翼《廿二史札 记》).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 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 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 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 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 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 响. 1,音韵研究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但皖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 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皖派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 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 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因此对音韵的研究成为皖 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 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声类 声韵考》 表》、《声韵考》等. 2,广泛的校勘考证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考证是朴学各 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 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涉及的范 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3,治学中阐发思想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虽与吴派学者一样重视 经籍的注释工作, 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发个 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 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 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 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 他所撰《原善》 绪言》 孟子私淑录》 他所撰《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 孟子字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 《孟子字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的 哲学、伦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 哲学、伦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清代思想 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派的基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 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 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并 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的纯朴学研究 继承和发展吴、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 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 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侧重音声 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经籍纂诂》 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经籍纂诂》、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以及他组织汇刻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及他组织汇刻的《十三经注 皇清经解》 疏》、《皇清经解》,在一定程度上总汇了乾嘉朴学在 训诂、校勘、解经等方面的成果, 训诂、校勘、解经等方面的成果,带有总结乾嘉学术的 意义. 意义.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 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的褊狭 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考证的基础上, 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 这就不仅在文字名物等局部和细节方面,而且要在总 体上把握古人之精神实质和宗旨要领. 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材辈出. 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锐、黄承吉都精于中西 数学.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领域包括算术、几何、三 角、数学史、微机分等方面.
朴学的成就和影响(一)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对中华学术文化 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 的传承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江永的《古韵标准》 戴震的《声类表》 声韵考》 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声类表》、《声韵考》 等; 2,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主要包括对古籍的校注和辨 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 伪、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充、对旧史 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充、 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3,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也做出了 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 可观的成就. 可观的成就. (二)朴学的治学方法对后世学术研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