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字对传统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字对我国的传统问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与意义 请从多方面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5:46:00
网络文字对传统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字对我国的传统问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与意义 请从多方面回答

网络文字对传统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字对我国的传统问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与意义 请从多方面回答
网络文字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网络文字对我国的传统问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与意义
请从多方面回答

网络文字对传统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字对我国的传统问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与意义 请从多方面回答
文化是律动着的人类生命之流,网络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生活成为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网络上创作、传播、交流形成的虚拟社区,几乎可与现实社区相抗衡,可见其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已非常明显.网络文学这一特殊的网络技术与后现代消费文化合力而形成的新型文学存在方式,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学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必须面对的文学现实,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支脉,也成为我们理解和认知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结构转型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现状、网络文学创作体现的文化生态意义、网络文学批评的文化生态意识,将有利于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的构建.结合当前我国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背景,进行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判断,力图有针对性地对网络文学发展十来年可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网络文化教育.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存是文学文化生态

多样化的体现,可实现多元共生理想著名的生态学家戴维·埃伦费尔德的一个呼吁在此借鉴来比喻文学文化生态环境很贴切:保持自然的全部多样性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方面的多样性是我们长期生存所依赖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相诋毁、互相排斥的不明智做法现已改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形成了“复调”式的对话关系,在承认彼此价值的前提下既发现差异与冲突,又寻求和解与融合,在相生相克之中走向综合,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已经在文学生态系统内产生出丰富的生殖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互补共生的文学创生新机.〔1〕

在后现代消费文化时代,传统文学的精英性消解,文化中心地位改变,人们在感慨文学死亡之时,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挽救了文学发展的颓势,让文学焕发了新的生机.但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看似不相干的两条平行线开始出现交叉,表现出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全面融合,尤其从2009年起,在官方、出版业、高校、文学网站和民间机构合力之下,政策上大力扶持,创作上频繁对话交流,两种写作之间出现最大公约数.一个适应时代需求,多方共同推进,初步形成行业规范的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消费环境已经出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仅在创作理念上产生互补,随着传统作家作品上线数量的增加,具有网络特点的生产、消费机制将适用于更广泛范围,促使两者的融合趋向多渠道、全方位.〔2〕可实现主导、高雅、大众、民间文化形态的多元共生理想.

二、网络文学创作昭示着网络文学存在的双重意义,有待在反思中发展

网络文学创作群体不分职业、阶层、年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它昭示了“大众社会”存在方式的可能,也是对传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解构,实质上是中国现行社会文化结构自身转型的一个标志,预示着一个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开放性社会逐渐形成的可能性.这是可喜而值得肯定的方面,其创作主体泛化,创作状态突破时空限制、相对自由,创作题材、样式多样化,表达可能超文本、多媒体呈现,语言范式网络化……这些都试图实现对传统文学的超越.网络文学使得人们对文学回归原初、回归大众、回归民间多了许多信心.有人说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涵是隶属于网络而不是文学的,它于文学的最大意义是使文学回归民间,不无道理.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络文学创作更能彰显个体和自我,可忽视或无视正统和权威.只是目前网络文学创作群体的这种个性并非是稳定的和超越性的,而是碎片化的、暂时性、易逝性的,人的感性欲望更为张扬,人的理性和人类精神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自觉的展示甚至正在退缩.早期,网络文学创作似清新的风吹进文坛,写手和读者都在自由写作和自由欣赏中有效地释放了内心压力.正是这一点,为文学研究者所充分肯定,认为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体现为:人人皆可参与的自由、文学言说方式的自由和言说内容的自由.这点正如早期著名写手尚爱兰所言“:那些要求网络文学担负起社会责任和更有良心的说法,实在是良好的一厢情愿.你根本不能再要求他们像老舍一样去关心三轮车夫的命运,或者像鲁迅一样去关心民众的前途……我们没有文化优劣感,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生存困境,有足够的热情和机智,有足够的困惑和愤怒,有足够的坚强的神经,有足够的敏感去咬合这个时代,有‘泛爱’和‘调侃’这两把顺手的大刀.”〔3〕的确,手握“泛爱”和“调侃”两把武器,写手无需承担什么,但这两把武器使用过度会很致命.

随后,网络写手们一方面想葆有早期的自由写作状态,一方面又不得不追求市场化运作的高点击率,于是在双重动力(压力)驱使下,他们一方面筑梦一方面讨好.这表现为两种情形:较好的一种状态是,一些对现实状态不满,无法获得足够勇气去改变的写手,转而用游戏性创作动机替代审美动机对抗平庸与堕落,让读者也受其影响,享受游戏的乐趣,在互动中体验欢愉,逃避现实的沉重,不承认文学创作该承担的理性精神和该体现的价值深度.比较糟糕(让人焦虑)的一种状态是,黄色色情、黑色暴力、灰色抑郁等等颜色文学作品充斥,用色情和暴力等低级趣味来迎合读者的娱乐需要,加之文学网站的推波助澜,使网络文学在一个低品质怪圈里循环.

网络文学曾经被大力肯定的自娱自乐的无功利性特色、突破僵化文学体制的技术优势、超越时空限制的即时交流优点、冲出陈腐语言罗网的鲜活网络语言等日益褪色,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资本、技术合谋之下,加之网民的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特立独行的文化反叛不断被种种利益的诱惑所钳制,似乎有沦落为名利欢场的危险,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文学视为左右文学前途的关键力量,但看重的不是它的文学性而是其中蕴含的巨大的商业潜能和全时空覆盖的传播优势,网络文学成为了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摇钱树.

一位写手的反思非常启迪我们思考:“信仰丧失的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灼,生活中没有了真实的吸引,因此没有归属感,大脑失去专注能力,善变、疲劳而厌倦,这一切在新小说中就表现为对粗暴刺激的追逐,好像戴着表情夸张的欲望面具,在狂欢与孤寂中不断摇摆,可喧哗逝去,人们却没有自己的表情.”〔4〕

网络文学的存在便具有了双重意义,它既给生活中受到压抑的人们提供了宣泄与娱乐的途径,但它将生活娱乐化、文学娱乐化的做法,又无法给予读者真正的精神解脱,反而会让读者显得更加虚弱和孤独.正如齐泽克所认识到的,“网络空间既是一种逃避创伤的方式,也是一种形成创伤的方式”〔5〕.这种游戏心理是目前网络文学遭受众多批评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它同时也是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动因之一.因此,网络文学的发展陷入了一种悖论.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当下性、功利性、娱乐性特征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凸显,平民化、民主性、开放性彰显.我们一方面欣喜于它的回归原初、回归大众,另一方面我们又忧心于它的轻飘和失重.正如艾德加·莫兰所认识到的,现代文化的悲剧症结是一种思考的悲剧.〔6〕

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要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井”和“反省匮乏”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是摆在当前网络文学创作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里借用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所言:“足够就可以了,不必最多、最大、最好.”没有理性的节制,欲望会变成脱缰的野马,“足够”这是一个理性的“生活质量”指标.人类要实现既为自己,也为世界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目标,必须批判、放弃、改正一切失去理性的享乐主义行为,从价值取向到生活习惯来一个重大的变革.比照网络文学会发现,人们面对当下的海量繁芜信息应接不暇,无法顾及过去,重返历史,文学因此更需有挖掘深度的使命,而不是自如的加入进消费的行业,成为无根的把玩品.

成熟的大众文化应该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力于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观化所带来的无深度.以此标准来判断网络文学,它无疑是不成熟的、不理想的文化生态.只有待以时日,随着人们对网络文学体认的加深,加之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需要,才可能出现审美生态更趋合理的文化新格局.

三、网络文学批评建立起了多层次文化生态意识,但其社会正向影响有待扩大

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引入“生态位”的概念,他认为,文学艺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序位”,“这一序位,即文学艺术的‘安身立命之地’”〔7〕就是为作者与读者寻求文化栖息之地,为文学艺术在世界上找到适当的生存位置.倘若失去自己的位置,文学将无法生存也无必须生存的必要.

因此,在文学批评立论之际首先要为文学寻找到理想的位置.从根本上说,审美文化的超越性是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在文化审美中的显现,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它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进入了一个无限澄明的意义世界.人们通过审美,通过非实用性的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创造,最终达致最高的自由境界.

当今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是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并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8〕因此,制衡、引导并创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化特征,带给人们的往往是身体解放和过度娱乐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身体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甚至导致是非界限泯灭的严重后果.美国经济学家费尔南德杜蒙曾经指出,经济本身不是目标,文化才是.失却了审美精神与人文理想制衡的文化权利是可怕的,文化陷入经济单边主义和商业实用主义是危险的.这种可怕的背后是非人化与物化,这种危险的内里隐藏着自我的失落和意义的虚无.〔9〕

如果不加分辨地任由文化经济化、艺术商业化,文化一味化钱,文学止于养眼,文学堕落为仅仅满足受众感官生理需要的结果将是后患无穷.

因此,当下网络文学批评除了为文学寻找到理想的位置外,面对具体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消费现实,批评更要做好引导、宣传工作,理解物质欲求的合理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的同时,更要倡导文学之于社会存在的理想价值;认清文学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中,除了用作世俗消费外,还应具有更深层伦理层面的追求和超越现实、展示可能存在的需要,帮助人们以别样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自己,形成审美多样性格局.

目前信息的海量爆炸、视野的急剧扩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不适,价值混乱甚至僭越底线的恶果,增加了文化生态判断的难度.现阶段明显缺乏伦理学维度的审美正义,背离了人类学维度的人文价值,加剧了转型社会的道德恐慌与伦理失范,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0〕

媒体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这样郑重告诫世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11〕

这不是危言耸听,切实的改良措施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文化生态保护搁置于国家未来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加强文艺批评和大众监督,不让文艺批评失语(文学的滑落,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失语有很大关系).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在开拓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不激进过头,保留相当数量的文艺主力军(文化事业),不以追逐利润为终极目的,这样才能避免悲剧发生,进而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

当今,网络文学批评显现出多层级、互动性、灵活性特征.人们探讨的视野已经突破了早期分割开来的技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和文学本身,呈现出一种整体关联态势,建立起文学研究中的多层次文化生态意识,只是批评的声音不够宏亮,姿态不够大方,其正向的社会影响力远远不够.相对于学者批评和媒体批评等专业批评来说,由于网络文学即时互动的特质,创作和阅读不再有明晰的界限,草根性的读者批评更为普遍.它们大多感性、自在、随意,多用鲜活的只言片语,不求完整、系统,更谈不上理论运用,但在自娱自乐的网络文学圈里显得自由、从容.这种写手与读者即时互动的开放性、合作性,实际上等同于一种“全民健身”运动,它调动了大量的人员参与,他们对专业批评没有强烈的渴望,大多文学网站出于商业盈利目的也忽视有时甚至刻意忽略专业批评在社会影响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文学批评质量不高、影响不大的局面.

在此,笔者没有否定读者批评的意思,只是从现状看,是大量的专业批评介入网络文学的时候了,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绝不是网络文学所期望的结果.读者批评、媒体批评、学者批评的研究层次,各有特色,后两者数量不大,但作用不小.媒体批评长占有传媒工具、熟悉传播技巧,有利于健康网络文化理念的培植和引导、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的介绍和推广;学者批评长在更专业、更理性,拥有丰富的文艺理论,有助于人们对网络文学增添新的学理性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整个社会陷于浮躁时,尤其需要科学的理性思维,也许能为我们感性、直觉思维提供启发、超越.而三种批评合力,将有助于帮助人们去发现网络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彼此生发、制约、协调与共生的复杂关系,有助于网络文学中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民间文化文本的各得其所,自觉定位,最后优胜劣汰,成就金字塔型的网络文学格局,并在未来经典化过程中,为文学大家族贡献出能留给子孙、未来的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