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帮忙写一篇一张信纸左右的探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1:28:19
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帮忙写一篇一张信纸左右的探究,

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帮忙写一篇一张信纸左右的探究,
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帮忙写一篇一张信纸左右的探究,

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帮忙写一篇一张信纸左右的探究,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 部》:“年,谷熟 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 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 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路神生日(元月初五):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 “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 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 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 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 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 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填仓节(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按照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填仓,是为了纪念一位好心的无名氏仓官.
◎正月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 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正月晦也与“送穷”这一风俗密切相关.送穷习俗源于有关“穷神”(即穷鬼)的传说.《四时宝鉴》记载:“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 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高阳氏,即传说中炎黄联盟的首领颛顼.《文宗备问》云:“昔颛帝时,宫中生一子,性不著完衣,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 著,宫中号为穷子.其后以正月晦日死,宫人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也’.”
◎中和节(二月初一):
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是有确切记载的在唐代确立的节日,后来不复存在.但民间仍以二月朔为节,那就是太阳的生日.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星君诞辰,太阳星君即太阳神,与月亮神太阴星君相对,亦称炎火帝君.人们出 於对太阳神的崇拜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祭祀太阳星君.这种习俗源于上古,当时曾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国家典礼.祭祀太阳星君一般用太阳糕,也叫“太阳鸡 糕”,因为俗传太阳中有雄鸡(或说乌鸦).清代祭太阳习俗特别盛行,太阳糕也成为一种节物.
◎春社日: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一,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
◎春龙节(二月初二):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花朝节:
花朝节又称“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寒食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的前一、二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 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 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上巳节(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 “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古代上巳节活动: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
流觞曲水,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此时野合,有所不禁.近世仍未绝迹,《善化县治》中就有记载.
宋代以后,上巳节风俗渐渐衰微.
◎立夏节:
立夏节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的仪式.近代民间,有尝新和秤人之习,此日人们把将熟之小 麦、大麦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或用秤秤人之轻重以祈福.立夏节民间严禁家人坐在门槛上.许多人还习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 雨最好,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端午(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 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 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 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 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夏至节:
在农历芒种后十五天为夏至,该日日照最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时河南民间多以食凉面条为庆,俗称“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节在汉代已有,宋代官员还放假三天.
◎雨节(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山东民间又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鄄城传说,这天还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梁山传说此日“关公磨刀斩小妖”.临沂传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淄川传说,“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谣唱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民间以为,如果五月十三这天不下雨,而且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一定是大旱之年.旧时,一些地区往往举行祈雨仪式,以郓城最为隆重.郓城上至知县,下至百姓,都要参加祈雨仪式.县志记载,从明代以来,有几十个知县祈过雨.民间祈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大王、佛爷和关老爷显灵.民间把宋代因不满贾似道当政投水而死的谢绪尊为大王.据说,他生时关心人民疾苦,死后,百姓有求必应.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人们把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盘子里,供在神棚里,然后焚香烧纸,叩头祈祷.请关老爷显灵的仪式比较复杂,也比较常见,把关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晒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浇湿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动,就代之以“扫佛”等活动.
◎分龙节(五月二十):
夏历五月二十是分龙节.现在通常的看法都认为这是毛南族和畲族的节日,其实华夏民族的分龙日才是正源.据考证,分龙节最早来源于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
《左传》云:“龙见而雨”.这里的“龙”,即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左传》:“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 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分龙节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 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原来生活在一起的五条龙都要分开,各主一方晴雨.如果这一天还不下雨,人们就会考虑是否需要祈雨.宋代已有 此节,民间认为分龙日次日如雨,则多大水.民谚云,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江南地区有以此日演习救火之俗.
分龙节复兴,最有意义的是雩舞等巫仪民俗舞蹈的整理和保存.“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的这段记述展示了往日华夏巫仪民俗的兴盛和丰富多彩,建议政府积极为民众发掘、整理雩舞、商羊舞等经典的华夏傩舞,作为分龙节的民俗展示活动.
◎天贶节(六月初六):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 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 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所以这一天也是“姑姑节”.
◎观莲节(六月二十四):
夏历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观莲节(2006.07.19),民间以此日为荷诞,即荷花生日.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成为汉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
◎七夕(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 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 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中元节(七月十五):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 “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 “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地藏节(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 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天节(八月初一):
八月初一,宋代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传说黄帝咨于岐伯,人间始有医书,后因以为神.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炙的风俗,天医节当因此而来.这一天山东民间也有天炙的习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临朐一带,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习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块洁净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以破布鞋底为燃料,将桃叶熬成汁,捞出渣子,再将桃叶熬成稠糊,这就是桃叶膏.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十分有效.沂南有采马齿苋的习俗,据说这天采的马齿苋,可以治痢疾.
济南地区农村在这天吃黍米,叫作“来丰糕糜”,鲁西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中秋(八月十五):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 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 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 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重阳(九月初九):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 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祭祖节(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 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 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 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 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 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腊八节(腊月初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 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 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冬至: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 “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 “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 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尾牙节(腊月十六):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做牙是 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门前设 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 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渐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 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 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 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 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除夕(腊月三十):
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自己总结一下就ok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元旦
一月一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

全部展开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元旦
一月一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菩萨蛮 (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敬老节
农历七月十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1.New Year's Day 元旦(1月1日)
2.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3.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4.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5.Arbor Day;Tree Planting Day 植树节(3月12日)
6.Postal Day 邮政节(3月20日)
7.World Meteorology Day 世界气象节(3月23日)
8.Ching 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Festival 清明节(4月5日)
9.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10.Chinese Youth Day 中国青年节(5月4日)
11.Nurses' Festival 护士节(5月12日)
12.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3.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国际儿童节(6月1日)
14.The Party's Brithday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
15.The Army's Day 建军节(8月1日)
16.Mid-Autumn (Moon)Festival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7.Teacher's Day 教师节(9月10日)
18.Double-ninth Day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19.National Day 国庆节(10月1日)
20.New Year's Eve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中国常见传统活动中英对照
过年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春联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剪纸 paper-cuts
年画 new year paintings
买年货 do shopp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do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敬酒 propose a toast
灯笼 lantern
烟花 fireworks
爆竹 firecrackers (people scare off evil spirits and ghosts with the loud pop.)
红包 red packets (cash wrapped up in red paper,symbolize fortune and wealth in the coming year.)
舞狮 lion dance (the lion is believed to be able to dispel evil and bring good luck.)
舞龙 dragon dance (to expect good weather and good harvests)
戏曲 traditional opera
杂耍 variety show
灯谜 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灯会 exhibit of lanterns
守岁 staying-up
拜年 pay new year's call;give new year's greetings;pay new year's visit
禁忌 taboo
去晦气 get rid of the ill- fortune
祭祖宗 offer sacrifices to one's ancestors
压岁钱 gift money;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 culture note;in the old days, new year's m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