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是如何分工的 人与生俱来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分工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0:25:48
人类社会是如何分工的 人与生俱来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分工不同?

人类社会是如何分工的 人与生俱来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分工不同?
人类社会是如何分工的
人与生俱来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分工不同?

人类社会是如何分工的 人与生俱来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分工不同?
人活着就要吃饭,要吃饭人就有了分工.
1 百分之一的人吃饱了,还想吃的更好更多,这些人就是资本家和地主(国外)企业家和公仆(中国)
2 另有百分之一的人吃饱了,会想到那些没有饭吃的人.但这些人是没钱没权势的,所以是吃饱了白想,等他们有了钱有了权势,参照第一项.
3 还有百分之一的人吃饱了,既没有能力吃的更好,也没有心思去管饿肚子的人,他们只愿意去做一些与吃饭无关的乱七八糟的事 ,这些人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自命不凡的人.
4 又有百分之一的人吃饱了,想节食,受到第一,三项人的号召,自愿去了没饭吃的地方.他们之中极少数人成了英雄劳模,大部分人则享受肝癌或胃癌的待遇.
5 再有百分之一的人吃饱了,总是苦苦思索“人为什么要吃饭 ”这些人就是哲学家和脑残.
6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年年岁岁,日日夜夜辛苦劳作,供给上面各类精英的饭食,而后再吃他们剩下来的.

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

全部展开

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收起

人与生俱来本就是不同的!
自然就会有分工不同.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就较好理解!
人的个体差异是分工的起源.
比如男耕女织,有人从文有人习武,有人唱歌有人跳舞.
社会的进步表现在分工时个体的最大自由选择.

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出现了社会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人与生俱来是平等的,但他们付出的不一样,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也不一样.
只要人有不同的价值,就回有不同的分工.

人生来理论是是平等的~~~~如果从神学上来讲或许会好讲点,否则这个哲学题我很难讲清楚,呵呵!
人在造物主的眼中是平等的,造物主造人的最初本意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造物主忽略了一点,人不是神,所以就算人的摸样像神,灵魂的高度也和神有天壤之别。
人有七情六欲,人性中有善良也有阴暗的一面,但是人又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各种阴暗面一显露出来。有的人爱嗜血残暴,有的人贪婪自私,有...

全部展开

人生来理论是是平等的~~~~如果从神学上来讲或许会好讲点,否则这个哲学题我很难讲清楚,呵呵!
人在造物主的眼中是平等的,造物主造人的最初本意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造物主忽略了一点,人不是神,所以就算人的摸样像神,灵魂的高度也和神有天壤之别。
人有七情六欲,人性中有善良也有阴暗的一面,但是人又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各种阴暗面一显露出来。有的人爱嗜血残暴,有的人贪婪自私,有的人好吃懒惰,有的人游手好闲……等等一系列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人就聚众而处,慢慢的就有了人类社会,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一个等级制度深严的人类社会,一个处处充斥不平等的人类社会,一个我们自创的远远超过了造物主想象的人类社会。

收起

一、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

全部展开

一、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二、另外,提到社会分工,必然要说到“三次社会大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
人类在早期的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放牧一群牲畜,只需要少数人,于是,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相应地出现了私有制,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掉,而被吸收为劳动力,成为奴隶。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如此多样化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使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在社会上一旦出现了货币财富,它便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会想方设法积累财富。在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还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剥削生产者,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现在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
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野蛮时代的中后期,经过这三次大分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详细资料,请见;

收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社会分工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样拆能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因为要平等,所以要分工。
分工是根据能力来分的,假使你非常聪明,适合搞科研,但是非要让你去种地,而你的劳动能力特别差,你觉得你能中好地么?你地没种好收不到粮食,大家都有吃的而你没有,你觉得这样就平等了么?

人类有社会分工应该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我们社会出现的结果,并不是令人有点安心的。
随时担心下岗,哪怕你是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想最大限度地获得很好的利益。世界有这样的好事吗?就算是没有,社会的组织形式还是让人无法逃出好象是注定的结局,融入一定的社会角色,从而扮演这个角色完成社会中的无形任务。
如果以工资这个相对固定的制度,能很好体现各个阶层的劳动价值或者市场价格吗?随着...

全部展开

人类有社会分工应该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我们社会出现的结果,并不是令人有点安心的。
随时担心下岗,哪怕你是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想最大限度地获得很好的利益。世界有这样的好事吗?就算是没有,社会的组织形式还是让人无法逃出好象是注定的结局,融入一定的社会角色,从而扮演这个角色完成社会中的无形任务。
如果以工资这个相对固定的制度,能很好体现各个阶层的劳动价值或者市场价格吗?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运营管理成本高效,工资水平将远远不能反映职位的劳动价值。特别是关于人的观念以及理念的形成,这些几乎是促成了人一辈子的态度,这些态度的价值市场是无法衡量的。做什么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工作在市场的价格更加决定人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关心的是自己究竟最后所掌握的资源,并不是现在你能有什么享受。如果这些享受建立在很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重压,那我们有一天挺不住的时候,市场的膨胀危机肯定来临的。无论是国际市场的恐慌,还是我们对事情的厌恶程度,都是直接令到很多迷失的。因为很多劳动价值都可能以什么别的环节所代替了。我们有必要造就一些内部的环境,促使一些有意义的劳动分工留下来——它所存在的价值也许多年后我们才发觉呢。
近来,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消息。他们的教学手段已经使到学生有足够的自学信息量,在课堂上有可能接受学生各种的疑问,而且他们的教辅信息在网络上或者书上是很充足的。教师不是一个权威,更多的是一个深刻的解疑者。他们之间是双赢的,也是互相尊重的。而且,他们那里还设置一些学生导师制度,帮助老师解决一些学生间的问题。他们的教育工作量五节课才相当于我们的两节课。教师很少杂务去做,可以全力搞教育研究;因为他们的教学资源分配是很均衡的。无论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财政上对他们的支持都是一样的。无论学校的规模如何,他们的拨款力度都是一样的。
哎,我们对权力的寻租是如何的剧烈?为什么我们的信息渠道如此的不对称,而且需要我们人民非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得到那些可怜的“知识”?
相信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最终会改变教育本质的改革的。这样才会为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做出了不朽之功。因为教育可以让人懂得选择,而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变革。

收起

没什么为什么 没了分工就不能称人 就应该称猿了 我们生来就不是平等的 或许本质一样但是外在环境就是千差万别了

注视金字塔就有答案
人都摆脱不了

因为能力有高低,有些人就适合搞艺术,有些人就适合搞运动,有些人语文好有些人数学好,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情商高,有些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有些人敏感,把这些按每个人占某一项的百分之多少,组合排列,就会非常复杂,所以分工肯定不一样,我是这么认为...

全部展开

因为能力有高低,有些人就适合搞艺术,有些人就适合搞运动,有些人语文好有些人数学好,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情商高,有些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有些人敏感,把这些按每个人占某一项的百分之多少,组合排列,就会非常复杂,所以分工肯定不一样,我是这么认为

收起

你干某件事比别人好,那你就只要干这件事,因为这样一来不只你,别人也受益,有效率,才能更好的生活

人类社会没有分工时才是真正的平等,有了分工才产生了阶级。

成长环境 能力 地位 主要是 人性决定 没什么公平不公平 人性而已

人与生俱来不是平等的所以就有了分工啊

您问的是政治题,如果你想看长篇大论,你在网上可以看一晚上的。
但是你如果真的想学想了解到话,我给你介绍本书,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
你也可以在网上看看电子版和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了,如果你嫌我答道不够好,我给你个链接,你自己去看看长篇大论吧。全复制过来你也懒得看~
http://hi.baidu.com/fahitk/blog/item/10298d45f7d...

全部展开

您问的是政治题,如果你想看长篇大论,你在网上可以看一晚上的。
但是你如果真的想学想了解到话,我给你介绍本书,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
你也可以在网上看看电子版和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了,如果你嫌我答道不够好,我给你个链接,你自己去看看长篇大论吧。全复制过来你也懒得看~
http://hi.baidu.com/fahitk/blog/item/10298d45f7db7839879473e0.html

收起

分工不同并不代表不平等,所有的劳动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感觉因分工不同而不平等,主要是被社会环境所影响。~

有脑子的人指挥有体力的人

平等只是一个口号, 事实上并不存在, 愿望而已.
因此, 分工也就不同.
不同的环境下, 平等的呼声也不同, 在灾难面前(如地震), 由其是战争年代, 提倡"人人平等","有难同当","官兵一致",甚至"匹夫有责". 和平年代分享成果时, 阶级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
讲到分工, 可分以下几大类:
1.直接劳动: 工人, 农民等.
2.辅助劳动: 通过努力...

全部展开

平等只是一个口号, 事实上并不存在, 愿望而已.
因此, 分工也就不同.
不同的环境下, 平等的呼声也不同, 在灾难面前(如地震), 由其是战争年代, 提倡"人人平等","有难同当","官兵一致",甚至"匹夫有责". 和平年代分享成果时, 阶级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
讲到分工, 可分以下几大类:
1.直接劳动: 工人, 农民等.
2.辅助劳动: 通过努力,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 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3.分享劳动: 利用已占有的资本, 资源. 迫使劳动者"进贡"劳动成果.
4.占有劳动: 坑, 蒙, 拐, 偷, 摸, 抢. (不乏其人, 也很"辛苦")
5.迫害劳动: 运用下岗, 失业等手段. 完全地占有劳动者的成果, 甚至其劳动权力. 这种人对社会付出的心机最多. 所获得的报酬也最大.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分工不同"是社会的一个极端现象. 而"平等"则处在另一个相反的极端. 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收起

首先分工不同与平等是否是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
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生来就不是平等的
假设不成立,命题推翻

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推荐楼主去看《国富论》,分工那一章

人与生俱来就是平等的,但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却不是平等的,从三次大分工可以看出,分工的根源其实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与国际贸易中的分工类似,从生产资料的绝对优势到生产资料的比较优势,最初的分工开始出现。

我个人觉得人生下来就已经不平等了,出生在富有家庭,和贫困家庭会带来许多的不同,受教育的情况,生活状况,家庭对你今后生活得影响。有了这些因素社会分工就不同了。

自身条件和原始占有资料的差异

社会本是平等,劳动不分贵贱
分工不是你所决定的

分工等级的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造成的。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分工的必然性往往得益于既得的利益规则。而分工导致的劳动量的不对等也是由此而体现的。
所以最终的社会发展是有分工的。但是现在的职业分类是不一定延续存在的。而应该是更具有公等的合理化。...

全部展开

分工等级的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造成的。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分工的必然性往往得益于既得的利益规则。而分工导致的劳动量的不对等也是由此而体现的。
所以最终的社会发展是有分工的。但是现在的职业分类是不一定延续存在的。而应该是更具有公等的合理化。

收起

分工是一种必然 但是有两种心态。。
当你处于高处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可能平等、
当你处于底层的时候你会问为什么不平等。

建议你去看看《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一书不愧为世界性学术名著。该评价并非是出于对本书最后结论的仰视或高度认同,而是对它研究对象和分析方式的一种价值定位。在本书中,涂尔干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是不得不给予崇高评价的。本文将从对该书的结构分析入手,对之进行一个概要性的简评。
《社会分...

全部展开

建议你去看看《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一书不愧为世界性学术名著。该评价并非是出于对本书最后结论的仰视或高度认同,而是对它研究对象和分析方式的一种价值定位。在本书中,涂尔干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是不得不给予崇高评价的。本文将从对该书的结构分析入手,对之进行一个概要性的简评。
《社会分工论》一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从功能分析视角阐述了社会功能确定的实证主义范式,随之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核心概念,并重点对二者的区别做出了详尽的分析;然后转入对(社会)有机团结形成过程与逻辑的分析中,其中社会分工的功能得到自然地彰显;最后明确指出了契约团结与有机团结之间的关系。本书第二卷集中分析了社会分工进步的原因所在,首先它证伪了功利主义对该问题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客体本身和集体意识成为整个原因解释的核心概念,然后还提出了两个次要原因要素:集体意识形成的非确定性和遗传性,最后自然地提出了原因结论——人类社会自身的变化决定了人的变化,社会分工的进步是社会自发规律的体现。本书第三卷很不情愿地谈到了社会分工的三种反常形式:失范的、强制的和过度的,笔墨有限且浅尝则止(也许这正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薄弱性的体现)。本书最后的结论画龙点睛,将整书的核心观点进行了再次梳理和阐释。
涂尔干在本书中虽然集中论述了社会分工的功能和社会团结问题,但其涉猎知识广泛,所分析问题庞杂,若要真正领会其本意着实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为了抓其要领而避免班门弄斧之嫌疑,本文将集中对该书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研讨式评价,尽量不去纠缠于细节内容的考究。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涂尔干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十分鲜明,他一贯强调社会的优先性,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与其说个人决定了共同生活,还不如说个人是共同生活的产物”。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选择的对话者是斯宾塞:一方面,他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社会进化论者关于社会有机体的论述,承认生命有机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类比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斯宾塞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反对通过对个体人的“理性”以及对幸福的追求来分析社会整体的变迁。涂尔干认为,集体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个体是集体意识塑造的人;“社会并不是人类进化的次要条件,相反,它是人类进化的决定因素”;“只有社会的变化才能够解释同时产生的个人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象斯宾塞那样,认为社会生活仅仅是个人本性所带来的结果,相反,后者恰恰是前者的结果”。
反观身边的社会,我们不能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作为社会主人的个体人到底存在多大程度上的“自我”?功利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把社会变迁的动力放在了对个体行为的考察上,他们特别看重个体人的反思能力和行动能力,认为社会仅仅是人之行动的系列(或者说是一种集合形式)。但涂尔干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个体人是社会的产物,其最得力的证据莫过于对原始社会的考察,这些考察说明当时的社会个体人主要受着集体意识的有力控制,“个人在原始社会里是不存在的,它知识随着文明的发展才逐渐产生出来”;“低级社会里并没有给个人的人格留下任何余地,当然也谈不上认为的限制和压制它们,那时候根本不存在这些人格”。但他也分析了文明之后的社会,最终认为,“个人精神的发展并没有削弱社会的精神生活,只是使这些生活发生了转变……随着个人意识的发展,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灵活”;也就是说,社会性在塑造人性的功能上并没有退化,人仍旧是“社会木偶剧”中的演员。在后来的阐述中,涂尔干还提出:“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心理事实是社会事实在个人意识里的延伸”,同时它还是强调:“社会并不能在个人意识里找到其现成的基础,这些基础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可见,涂尔干的“社会唯实论”思想是一贯的。
对原始社会形式的认定是我们一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但对文明社会的认识却可以不断清晰起来:作为社会原子的人必然接受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无疑的;但个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涂尔干所讲述的那样“规范”,除了他提到的领袖人物和社会精英之特殊作用之外,大众的反叛似乎也并不是偶然和稀有的现象,一厢情愿地设定个体人对社会的服从性必然遭到“社会事实”的迎头撞击。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形式。涂尔干在强调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之余,还分析了社会本身变化的机制问题,它认为“文明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不断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只是因为它必须进步,而决定这种进步速度的是人们相互之间形成的压力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同时,涂尔干一再强调社会分工与“文明”(即社会进步)之间的因果关系,“文明不能解释分工的存在和进步,因为它本身没有固有或绝对的价值,相反,只有分工本身成为一种必然存在的时候,文明才有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分工的进步是社会的内在规律(人口密度的增加是关键要素),而社会进步之结果则是随之发生的;但涂尔干同时也说到:“我们并不是说文明是没有目的的,而是说进步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个目的”。在这里涂尔干实际上在说:社会进步是一种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在于其客观性,这个过程是人所不能主观控制的。
沿着以上分析思路,涂尔干还提出了社会的常态是自发秩序。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前者基于集体意识的高度控制能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在一个为大家共同认可并遵守的集体规则下团结起来;后者基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工和相互依赖,并最终依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层次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新团结。从涂尔干对两个核心概念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裁定,而其中关键的论点是“每个社会都是道德社会……任何合作都有其固有的道德……利他主义注定不会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装饰,相反,它恰恰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基础”;“无论何时何地,社会中都有利他主义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是团结的……只从人类呱呱落地之日起,就有了利他主义,甚至是超越了所有界限的利他主义”。涂尔干对人性估计的乐观超过了一般人;正是在该论点的基础上,他认为社会失范和冲突是临时的,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其实,涂尔干在分析中刻意回避对马克思的提起,尽管他们存在一些社会观上的一致性(比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基本趋势),但就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常态和变化机制问题上的判断截然对立,导致了这种局面;而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恰恰是最合适的对话者。涂尔干在两次提起“共产主义”概念的时候明显地表现出藐视的语气:“专制主义既不是一种病态现象,也不是一种衰萎现象,而是一种变相的共产主义”,他实际上是要么在误解马克思,要么在故意诋毁共产主义概念的原始性或落后性。涂尔干坚信社会的自发秩序,坚信集体意识和社会道德的巨大能量,而对持“社会冲突斗争”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者嗤之以鼻,这种基本观点的不可调和性导致他宁愿保持与斯宾塞的对话,而不愿与马克思为伍。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看,除了绵延不绝的社会冲突事实之外,所谓的(社会)集体意识似乎从来没有达到“社会成员几乎全部认同”的程度;而目前已经浮出水面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本身就否定了所谓“集体意识”的概念。“共识”是否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不仅值得深思,而且在冲突论理论的轰击下,功能主义者们似乎已经败下阵来;当然这只是后话,但毕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涂尔干的狭隘之处,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温《社会分工论》的主要目的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人性论和人类社会“建设”的主张。在对人性论问题的分析上,涂尔干走了一条十分明智的道路;它实际上主张“人性本无”的思想,因为在它眼中,个体的人只是社会意识的体现,而社会意识又是一个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实体;人既然不存在独立的精神,人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按照这样的逻辑延续下去,社会个体的失范就可以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失范来解释,而一个人一旦不能适应自己的社会文化,那么他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了,涂尔干说到:“如果我们缺少了共同的情感和观念,也就不再是一个人了”;同时它还反问到:“当共同道德要求人们在所有意义上成为真正的人的时候,要求他们拥有构成人类意识的所有观念和情感的时候,它借助不同语言所表达的难道不是这种规范吗?”。严格说来,涂尔干所谓的“人性”不就是社会道德在个体人行为中的体现吗!而在他看来,“道德规范的特性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团结的基本条件”;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如果存在人性概念的话,那么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人具有天然接受社会塑造而保持团结的本性”(这是具有性善论倾向的观点)。
前面已经提到了涂尔干的社会发展观和对人性逻辑的乐观表达,那么他对“社会建设”工程的主张自然具有很强的改良性(对应于冲突论的革命主张)。涂尔干在提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问题之后说到:“如果说任何事务都遵循一定的规律,那么也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做”;“尽可能地使社会步入日臻完善之境,正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这些言论的背后,涂尔干实际上在向世人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要按照社会自发的秩序原则来行事,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遵从适应某个社会阶段的公共道德,这样我们的社会进步就会平稳而渐进;分工状态下的社会道德也是具有集体认同基础的,遵照“各尽其能、平等协商”的原则制定出的为大家共同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然后社会在这个基础上运行就圆满了。这些背后的主张实际上与孔德的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只是更加含蓄和委婉了一些,而且在本书中涂尔干也确实大量引用了孔德著作中的原文;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二人共同强调社会道德秩序的基础功能,都一厢情愿地假定社会本质上就具有内在整合的趋势,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或者甚至可以说,社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涂尔干与孔德相比更进一步的思想表现在对社会分工与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论述,“就像社会相似性产生了法律和道德,并以此保证这种相似性一样,分工也产生了这种规范,可以保证相互分化的各种功能进行稳定和正常的协作”。通过对两种社会规范的区分和解释,集体意识或道德的作用被保留下来,而最终起到了维护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作用。但在分析了三种不正常的分工之后,涂尔干提出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时刻没有忘记“反对革命样式”的问题,他讲到:“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我们自己确立一种道德,但这个任务是不能在悄无声息的研究工作中完成的。它只有在内在要素的逼迫和要求下,才能借助自己的力量产生出来”。这本质上还是在等到社会自发秩序的产生。
涂尔干理论当中最大的矛盾之处也在于对“社会建设”计划的陈述,它在发出以上表示的同时,也指出:“我们应当制止这种失范状态,找到一种使这种相互混战的机构调和起来的方法。我们应该在这些关系里加进更多的公平因素,把不平等的外部条件统统消除掉,把我们的病根统统消除掉”。但这里所阐述的问题似乎是不能依靠社会自身来解决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社会个群体之间达成“共识”的希望,不仅当时而且如今仍旧如此。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隐约感觉到“涂尔干主义”的空想特色了呢?而这些矛盾的根本就在于对社会本质的判断。也许本文开头对《社会分工论》一书的称赞在目前的分析中显得自相矛盾,但我要说的是,以上各部分对本书观点的批判丝毫不影响对它学术价值的评判,很多著作的价值不在于向我们提供了什么问题的具体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新鲜的问题或解释框架(比如反还原主义的整体论和实证主义思想的具体应用),并指引着后来者继续进行相关的思考,并不断超越他们的思维。
最后,我们应当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中看到《社会分工论》一书的学术价值了,首先它提出了社会学最核心的话题,其次它给出了一种崭新的解释框架,再次它从一个侧面详尽阐述了社会与个体人之间的关系形态,最后它提出了其理论的意义所在。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虽然在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中对本书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这并不是说与本书观点相悖的理论就是成立的;恰恰相反,正是前人这些值得批判和反思的具有极端色彩的理论路径启发了后人,使我们在学术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以此作为本文的结语,以共勉!

收起

原因是分工后效率更高,能提高生产力。
若详细了解,请看《国富论》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

全部展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