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3:11:21
最近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最近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最近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最近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2008年中国就业形势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就业形势如何,主要决定于劳动力需求的情况.我认为2007年劳动力需求可能比上年相对萎缩,就业压力可能比2007年大,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包括即将出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条例等等的实施,加上收入分配改革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都会使企业用人慎重,用机器替代劳动力,一部分企业可能从中国转移出去,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弱. 新的劳动合同法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用工合同订立、加班工资、社保交费、工作解聘等等方面作了对劳动者有利的规定,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任何法律法规的出台,客观地讲,都有其两面性.新劳动合同法以及即将出台的农民工社保条例,会使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成本上升20%甚至更高,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企业的成本也会程度不同地上升.劳动力成本昂贵,资本相对便宜,企业或者就会用资本替代劳动力,或者会转移企业到其他劳动力便宜的国家. 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之年,调控的手段是用各种货币政策控制信贷规模;控制土地供应,关紧土地闸门;加大项目审批和环评力度,控制投资规模.这三个方面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对劳动力的需求. 2008年是一个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年.创新意味着技术进步,意味着新技术的不断产业化,意味着在第二产业领域中技术和资本更多地替代劳动力;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升级,一定会使第一产业挤出更多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由于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包括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相应数量的资本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也会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一些资源、土地、环境等使用密集,技术工艺落后但又有大量劳动力的中小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需要关停并转,其就业需求的强度自然会大大下降. 2008年也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之年.提高收入水平一个基本的做法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由于消费物价上涨而使工资上涨与物价挂钩的呼声也很高.但是,经济学的道理是,只有劳动力需求较强,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时,劳动力的需求对工资的提高有内在的拉动力,而且这时提高工资水平,才不会导致更多的人失业;相反的是,在劳动力需求不变,或者劳动力需求较弱,甚至劳动力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如果提高劳动力的价格,提升工资水平,用人单位的反映肯定是用较少的劳动力来平衡劳动力价格带来的成本影响,结果工资上涨会使更多的劳动力失业.因此,由于劳动力需求不会有强劲的势头,2008年可能是虽然在岗职工工资提高,而失业劳动者相对增加的一年. 需要指出的是,民生最重要的应该是就业,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失业率的控制.需要果断地废除不反映真实情况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的统计,代之以全社会的抽样调查的真实失业率统计,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宏观和地方政绩考核指标,来衡量全国和各地领导工作,包括评估中央各部门出台各类(如住宅不让办企业之类)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从制度上建立重视就业的机制. 需要思考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就业的最基本的单元是企业,而且65%至80%的劳动力要在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就业.恶劣的创业环境没有大的改善,创业不活跃,没有显著地增加企业,甚至现有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生存都困难,可能在大量地倒闭,有关部门还说就业形势如何如何好,甚至统计数据也很乐观,我想不出来这些劳动力究竟在哪里就业了? 这里提议的是,2008年,居安思危,从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出发,急需政府制定一个增加就业的总体战略,研究创业和就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创业环境究竟恶劣在什么地方,以此来编制专门的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改革和设计,出台有关国家扶持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政策,把中共“十七大”关于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真正在体制和政策方面加以落实和实施.  ̄壞壞 ° 回答采纳率:34.9% 2008-11-15 18:43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从2003年高校扩招后到现在,每年都在递增,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00多万人,增幅达不断提高.从社会对不同层次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毕业研究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本科毕业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长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目前毕业生就业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 一是专业冷热不均,目前电子信息类、师范、建筑类专业比较热,但部分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不旺,主要是纯文纯理的专业; 二是学历矛盾,前两年所说“研究生俏销、本科生平销、专科生滞销”的情况没有太大改变; 三是名校毕业生比一般院校毕业生好就业. 四是艰苦行业和地区对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五是人才高消费现象依然很突出.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出台了新的就业政策,改革力度非常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针对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广大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