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故事)10则以上,高中课外的.不要普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0:57:24
成语典故(故事)10则以上,高中课外的.不要普遍.

成语典故(故事)10则以上,高中课外的.不要普遍.
成语典故(故事)10则以上,高中课外的.
不要普遍.

成语典故(故事)10则以上,高中课外的.不要普遍.
1 千金买骨: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2 口蜜腹剑: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3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司空;因为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名声,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
  酣畅淋漓之时,刘禹锡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鬟髯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4 对症下药: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根本.

5 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 按图索骥:孙阳是个相马大师,他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7 南柯一梦:这是个唐朝小说,原名《南柯太守传》.大意是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8 一字之师: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9 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10 讳疾忌医: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 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 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 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 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现在在骨髓,我不在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11 投笔从戎: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后来在西域立功,被封为定远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