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即老子的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9:53:26
英语翻译即老子的翻译.

英语翻译即老子的翻译.
英语翻译
即老子的翻译.

英语翻译即老子的翻译.
网上比较经典的翻译:
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
事物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可以体察到说明了,但这体察到说明了的东西,
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名",可用来表明事物,但它并非是这种事物永远
确切的表明.
"无",用来表明天地万物生成之元始;"有",用来表明万物演化之根本.
所以,在事物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常无"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奥妙;
在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同出于一而名称相异;这种同一可谓玄妙.
"无"和"有"同一的同一,便是众多奥妙之源.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
天下人若皆知某些事物可誉之为美,对另些事物认定可恶的成见也相对产生,
结果将会是不美;若皆知某些行为可誉之为善,对另些行为认定不善的判属也相对
形成,结果将会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是相互产生,难和易是相因形成,长和短是相形而见,高和下是
相对而显,音和声是相配而和,先和后是相邻而随.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为无主观施为之事,行正己正人之不言之教,任凭万物
自作自息而不妄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功成而
不自居.正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三章 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
不崇尚贤能,以免人民争名夺利;不宝贵难得之财货,以免人民生贪心而为
盗;不炫耀可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事物,以免扰乱人民淳朴的心性.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削弱人民
争逐名利的欲念,坚实人民自立自强的气骨.
常使人民没有奸诈虚伪的心智、没有贪心邪念,这样就使得机智巧诈之人也不
敢胆大妄为.
以不违背客观自然的方式来治理政事,就没有天下不太平的.

四章 道,冲而用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译
"道"常用虚柔和谐的方式来作用于事物,或者其作法是不盈满过甚;其渊深博
大、统筹兼顾而且又无处不在,就好似是万物的宗主.
它挫敛锋芒,化解纷扰;涵蓄光辉,混同尘俗;其明晰度澄寂得就好象似有似
无.
我不知它是谁创造的,好象在天地生成之前就有了它.

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谓仁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正如同风箱一样吗?
虽空虚却不会穷竭,愈主观妄动愈有纷乱生出.
主观言行越多谬误越多,还不如遵守客观法则之中和之道.

六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译
生成万物的基本物质与万物演化所依循的法则永不消亡,这可谓是玄妙的生育
之母.
这玄妙的生育之母化生万物的无形之门,可谓是天地万物产生之本根.
它绵延不绝,其形象若有若无,作用无尽却又无须勤苦.

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译
天长存,地久在.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自益其生,因此能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后面,却反而赢得了众人的拥护,被推为领导;清
静无为不求益生,反而能住世久长.
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所以反而能成就了他.

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译
最高的德行若似水的品性.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又好让不争,处在众人俗念所厌恶的低卑处,所以近似于道.
有最高德行的人:
居,能自然而然,随遇而安;
心,能恬淡宽厚,虚怀若谷;
施,能云行雨施,惠而不费;
言,能实事求是,至诚守信;
政,能循道顺民,无为而治;
事,能统筹兼顾,谨始虑终;
动,能审时度势,随时制宜.
正因为他不与客观当然之道相争,所以没有过失.

九章 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意译
把持并增盈之,不如就此罢手;
捶尖并愈磨利,难以维持长久;
金玉财富满堂,无人能以保守;
富贵而且骄横,可谓祸殃自留.
功责圆满,身退归隐,这才符合自然法则.

十章 载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译
身体力行,一心致道,能做到顷刻无离吗?
专任自然淳朴之性气达到至柔至和,能象婴儿一样纯洁吗?
清除主观欲念,虚心观察事物,觉悟事物本然,能作到无瑕疵无弊端吗?
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依循自然而不主观造作吗?
宏观调控,能象雌柔一样顺应道理而不过甚吗?
聪明睿智,世事洞明,能做到不动机心施为吗?
营造浑厚淳朴的大环境,而任由人民自生自长、自作自息.
生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居功自恃,位居首长而不主观任意宰制,这可谓是
幽冥之德.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
三十根幅条共绕聚一轮毂,有了毂中的空虚处,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合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实"有"之有效能,是因为虚"无"在起着作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译
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
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
五味浊口,能令口味败;
纵情猎物,能令人心情狂乱;
难得财货,能诱人行为不端.
因此,圣人只为肚腹生活之需,而不贪婪妄求声色财货之娱,所以摒弃后者而
采取前者.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为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译
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
宠辱若惊.
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
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
患呢?
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
看它看不见,可名为夷;
听它听不到,可名为希;
摸它摸不着,可名为微;
在这三方面都无法穷源竟委,所以只能把它们合在一起来描述一下.
它的原始不太显明,但它的后为来却不模糊,其绵延不绝却又难以名称概括,
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这可谓是没有形状的态状,没有景象的迹象,这叫做"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结尾.
掌握古始就存在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能知识古往今来,这可谓是道的
纲纪.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
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意译
古时善于修道者,见解精微,奥妙通达,学识高深得令人难以认知.
正因为学识高深得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地把他的一些外在形象来加以描述:
小心审慎啊,如履薄冰;
警觉戒惕啊,象怕妨碍了四邻;
恭敬严肃啊,似做宾客;
涣然适应啊,似冰将要消融;
浑厚淳朴啊,似尚未雕琢的素材;
坦然旷达啊,虚怀若谷;
混同凡俗啊,若似污浊.
谁能使浑浊混乱者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苟安死寂者萌动起来,慢慢复生?
保持此道者不欲把事情做过份,也只有不把事情做过份,才不会有新的弊端形
成.

十六章 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
尽力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点,坚守清静达到极点,万物共相生长变化,我可以
观察觉悟到它们的循环往复.
那万物演化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之"道".
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之"道",便可以平和虚静.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
依从了客观法则之命令.
依从客观法则之命令,是事物演化的常规.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可谓是聪明.
不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而主观妄为,其结果将是危殆、险凶.
明白了这永恒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就会淳厚宽容;对事物淳厚宽容,方能坦然
大公;坦然大公,方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方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
方是符合道;符合道,方能平安久长,终身没有危险.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只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译
最好的统治者,是虚心循道,无执意妄为,故而是润物无声,虽然能普济众
生,但其德不显,所以人民只知道有其人;
其次一等的,是主观尚为,欲立善施德,人民虽然实受损害,表面却似有所
益,所以人民爱戴而且赞誉他;
再次一等的,是专权擅威,以致严刑峻法、律令苛刻、摇手触禁,所以人民
畏惧他;
更次一等的,是昏庸无能,以致文恬武嬉、纲纪废弛、世扰俗乱,所以人民
轻侮他.
因社会上人性游移,淳朴散败,以致诚信不足,故而有诚信也使得人们不再
信任.
(最好的统治者)悠然啊,他不主观施为!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这些都
是我们自己办成的呀."